
野孩子
“可能少年时代养成的野性才能让我做企业家。”
1973年的黄河在黄怒波的记忆中永远那么波涛汹涌。
17岁的黄玉平,骑了两小时的自行车,来到黄河边。在他的眼前,未来和前途被浑浊的河水拍打成碎片,无法看清。这个少年除了倔强的眼神和握紧的拳头外,一无所有。那天,黄玉平决定改名为黄怒波。
“我要和过去的生活诀别。我不是一个平静的人,我要愤怒。”黄怒波说。
在改名“怒波”之前,他就是一个容易愤怒的“野孩子”。
父母的离世,带给这个家庭的是灾难性打击,黄怒波成了孤儿,他和哥哥姐姐被视为“反革命的狗崽子”,受到批斗和毒打。有时候,饥饿的黄怒波只能到街头要饭。一位同学的母亲曾指着他说:“这是谁家的野孩子?”黄怒波至今记得那位女士冰冷的眼光和不屑的语气。
少年黄怒波似乎永远处于愤怒中。据他回忆,一次,老师冤枉了他,旁人鼓噪说,你敢把学校玻璃砸了吗?他直接拿起砖头就把学校玻璃给砸了。那时的黄怒波,在外人看来,是个易怒的怪异少年,处处带着“野孩子”的标签。
1977年的恢复高考,改变了很多中国青年的命运,黄怒波也是其中之一。
在那之前的三年里,黄怒波作为下放知青在宁夏银川通贵村插队。
三年前的“野孩子”黄怒波变成了人人夸奖的好青年。从前备受歧视的黄怒波在通贵村吃起了百家饭。全村1400多人,男女老少都认得黄怒波,他们亲切地叫他“大个子小黄”。这个亲切美好的小乡村,改变了黄怒波以往的性格。他不再是那个暴怒的少年,而逐渐成长为稳重可亲的青年。
1977年,宁夏的唯一一个北大招生名额戏剧性地落到了通贵村。群众联名推荐“大个子小黄”。
就这样,黄怒波的命运突然拐到了他万万没想到的方向。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给了他,成就了他。当年看着黄河水茫然一片的少年,终于第一次看见了美丽的未来。
1977年,黄怒波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拒绝仕途
“我不希望成为契诃夫笔下那个无比悲情的公务员。”
1981年,黄怒波从北大毕业。如他所述,“梦幻一般”进了中宣部。
4年之后,由于表现出色,黄怒波成为中宣部最年轻的处长,那年他才29岁,仕途被一致看好。到了1990年,黄怒波不安分了,“我不想做一辈子官吏,做到部长又怎样?我不想那样生活,我需要挑战。”就这样,他选择了离开。
在中宣部工作期间,黄怒波出版一本名为《拒绝忧郁》的诗集。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官员,他拒绝的不是忧郁,而是仕途。
结束了稳定安逸的公务员生活之后,黄怒波开始奔走,他干过打印,承接过名片印刷,甚至卖过玩具娃娃。1995年,黄怒波创立了自己的企业——中坤投资集团。
1997年,黄怒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如今的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合作,在海淀区开发了都市网景楼盘,赚了5000万元。这也成为黄怒波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怒波曾经作为中宣部讲师团的一名成员,在安徽黄山地区当过一年的老师,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名叫杨震的人。1997年9月,黄怒波见到了杨震的朋友——一位来自安徽黟县的县长。黄怒波第一次听说了一个叫“宏村”的地方。
县长的来意很明白,就是希望招商引资。
黄怒波带着他的团队去了,他对宏村一见倾心。
黄怒波先后投资了400万元,用于宏村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当时公司内部不理解的声音很多,但黄怒波力排众议,强势推行,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