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须让农民感觉合算,农民觉得种粮食不合算他就不会干”
坐上一辆银灰色的小面包车,本刊记者随王金凤一起下村给农田“问诊”。
“邯郸县的村我们几乎都走到了,我们的司机,随便问他哪个村都认得。”王金凤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建设‘吨粮市’,一亩地产超过2000斤粮食,小麦玉米两季,必须完成这个指标。”
王金凤是邯郸县农牧局技术站高级农艺师、技术站站长。她身着端庄的连衣裙、鼻梁上架眼镜,完全是个女教师模样,唯有黑黑的肤色显示出她的特别。
1989年从农大毕业后她就一直在农技站工作,“那时的邯郸县植保站就在村子里,野地里盖几间平房,晚上老鼠到处跑,为的是方便调研,检测农作物??” 王金凤回忆说,20多年了,她就这么一直在庄稼地里猫着。
“明白纸”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生产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邯郸市在全国最早提出“吨粮市”的目标,即一亩地要有超过2000斤的产量。建设“吨粮市”的核心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了推广科学种田技术,邯郸市启动“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方,培训百万农民”的“百千万”活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这么多人口,粮食问题什么时候都是头等大事。这两年,中央特别重视粮食生产,你看别的东西价格一直上涨,但是粮食的价位无论如何不能涨得过高,小麦和玉米每斤顶多涨个一角两角。粮食价格要是大幅上涨,对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会造成多大影响?小麦要是每斤涨两元,你说馒头该怎么卖?”王金凤这笔账算得简单而直接,“咱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少,只能靠提高单产,单产提高了,总产就上去了。”
“国家下这么大的力度在补贴农业,你看咱们农药要补,种子要补,肥料也要补贴,农机具直补力度也是相当大,方方面面都是在补贴农业,粮食才能做到不大幅度上涨。国家为什么要这么费力地贴补,因为必须让农民感觉合算,农民觉得种粮食不合算他就不会干,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让农民觉得种粮食划得来,能有积极性。” 王金凤说。
邯郸县农技站一共有两个人,一是管技术的站长王金凤,另一个是管科教的连海平,两人做的工作是从不同侧重点培训农村技术骨干。但是光靠两个人力量显然不够,农技站现在每个月都讲课培训,每个村来一名代表,农技站集中培训这批代表,让他们下去进一步传授,用大喇叭到村里广播,这样培训面就能最大限度扩大了。
王金凤他们担心单纯地讲技术理论不好理解,还印了许多“明白纸”分发给农民。“明白纸”上没有长篇大论,没有难懂的科技术语,有的是简明扼要的技术要点,告诉老百姓怎么做,一步步清清楚楚。
王金凤拿出不同颜色的“明白纸”,花花绿绿,各有所司。每张纸头简单概要地列出当季应当注意的农业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
“他们听技术课不大容易提起兴趣,我们的常规工作还需要做一些宣传材料,去村子里面放放投影,光讲的话农民听听就走了,也记不住,但是放投影片,有画面就有感觉,杂草问题啦,病害问题啦,他们看到直观的画面就会说‘这个我在地里见过’,兴趣就上来了。”连海平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农老板”
“听村里喇叭喊,说有病虫害了,要统一防治,我就专门跑到地里看看。”邯郸县代召乡曹乐堡村村民李小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