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层高的安化楼竣工时轰动一时,是当时的“楼王”。

安化楼每一层都配有一个这样的公共食堂,如今混乱肮脏,不堪入目。
北京朝阳区安化楼曾是著名的公社大楼,当年是房租极高的“豪宅”,时过境迁,老住户们如今盼拆迁
说起北京市朝阳区安化楼,如今的年轻人知之者甚少,但时光退回到50年前,安化楼确是当时名声响亮的摩天大厦。这座建于1960年的公社大楼,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梦想。
5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走进这座当年的“豪宅”,看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走廊、破裂的墙壁。只有那偶尔传出的歌声,仿佛在诉说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
安化楼位于北京广渠门的西南侧,那一带如今寸土寸金。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安化楼显得破败。
这座主体建筑九层高、附楼八层高、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大楼,当年竣工时在北京城引起了轰动。
“高干楼”,VIP服务
上世纪50年代末,正值全国“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北京各城区分别兴建了带示范试点性质的新型居民大楼——“公社大楼”。
西城区在白塔寺附近建了“福绥境大楼”,东城区在东直门北小街北端建了“北官厅大楼”。目前,这两座大楼已被拆除或将被拆除,只有朝阳区的安化楼仍在使用。
据了解,1962年入住安化楼的居民中,都是有身份的人,而且都是“有钱人”。组织上在安化楼“分”给他们的两居室,当时的月租是10多元,相当于北京市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不过那里的住户们承担得起,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月收入都约有200元,因此,安化楼又有“高干楼”之称。
安化楼的居民回忆说,当时,安化楼的一楼是公共大食堂。大楼的住户周一到周六多在单位就餐,孩子也多送去了托儿所,所以当时很少有人到这个食堂就餐。
不过,食堂的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贵宾服务”,每周六晚上,工作人员都会推着小车挨家挨户询问住客们晚餐吃什么、第二天是否定餐。
当时没有菜谱,居民们想吃什么,就在食堂大师傅的小本上写什么,食堂都会替他们做,并送饭送菜上门。服务员上门收“订单”的时候,还总会热心地问每家人需不需要热水,把各家空的暖水瓶取走,打满后再送回各家。
配套齐全的电梯“豪宅”
在北京的历史上,安化楼是第一座安装了电梯的居民楼,在大楼中心的电梯间,有两部电梯。
据了解,当年在大楼侧方的楼梯旁预留了另外两部电梯的位置,但后来为了节约经费,没安装。
目前还住在安化楼的老人们回忆说,那时候附近的孩子都爱到安化楼乘电梯玩,“上了9层,就又跑到8层等着往下坐”。
记者看到,当年手拉式的老电梯如今早已更换为新式电梯。
在户型结构和功能布局方面,安化楼处处体现了那个年代公社化的原则。
当时,人民公社都是吃大食堂的,所以安化楼的房间内一律不设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其公用服务设施全部集中在大楼的一楼。后来,住户为了方便,纷纷在自己的楼层开起了“小灶”。
如今,在安化楼每层大楼厅的两侧,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几十平方米大的公共大厨房,厨房中部摆着做饭的案板,两侧对着墙是供8~13户人家使用的灶台。居民们说,每天做饭的时候,公共厨房是大楼里最热闹的地方。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