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50年前的北京“楼王”安化楼
1 探访50年前的北京“楼王”安化楼
DRYADDRYAD2011-09-18 06:08:06 发表
9层高的安化楼竣工时轰动一时,是当时的“楼王”。
安化楼每一层都配有一个这样的公共食堂,如今混乱肮脏,不堪入目。
北京朝阳区安化楼曾是著名的公社大楼,当年是房租极高的“豪宅”,时过境迁,老住户们如今盼拆迁
说起北京市朝阳区安化楼,如今的年轻人知之者甚少,但时光退回到50年前,安化楼确是当时名声响亮的摩天大厦。这座建于1960年的公社大楼,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梦想。
5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走进这座当年的“豪宅”,看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走廊、破裂的墙壁。只有那偶尔传出的歌声,仿佛在诉说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
安化楼位于北京广渠门的西南侧,那一带如今寸土寸金。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安化楼显得破败。
这座主体建筑九层高、附楼八层高、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大楼,当年竣工时在北京城引起了轰动。
“高干楼”,VIP服务
上世纪50年代末,正值全国“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北京各城区分别兴建了带示范试点性质的新型居民大楼——“公社大楼”。
西城区在白塔寺附近建了“福绥境大楼”,东城区在东直门北小街北端建了“北官厅大楼”。目前,这两座大楼已被拆除或将被拆除,只有朝阳区的安化楼仍在使用。
据了解,1962年入住安化楼的居民中,都是有身份的人,而且都是“有钱人”。组织上在安化楼“分”给他们的两居室,当时的月租是10多元,相当于北京市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不过那里的住户们承担得起,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月收入都约有200元,因此,安化楼又有“高干楼”之称。
安化楼的居民回忆说,当时,安化楼的一楼是公共大食堂。大楼的住户周一到周六多在单位就餐,孩子也多送去了托儿所,所以当时很少有人到这个食堂就餐。
不过,食堂的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贵宾服务”,每周六晚上,工作人员都会推着小车挨家挨户询问住客们晚餐吃什么、第二天是否定餐。
当时没有菜谱,居民们想吃什么,就在食堂大师傅的小本上写什么,食堂都会替他们做,并送饭送菜上门。服务员上门收“订单”的时候,还总会热心地问每家人需不需要热水,把各家空的暖水瓶取走,打满后再送回各家。
配套齐全的电梯“豪宅”
在北京的历史上,安化楼是第一座安装了电梯的居民楼,在大楼中心的电梯间,有两部电梯。
据了解,当年在大楼侧方的楼梯旁预留了另外两部电梯的位置,但后来为了节约经费,没安装。
目前还住在安化楼的老人们回忆说,那时候附近的孩子都爱到安化楼乘电梯玩,“上了9层,就又跑到8层等着往下坐”。
记者看到,当年手拉式的老电梯如今早已更换为新式电梯。
在户型结构和功能布局方面,安化楼处处体现了那个年代公社化的原则。
当时,人民公社都是吃大食堂的,所以安化楼的房间内一律不设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其公用服务设施全部集中在大楼的一楼。后来,住户为了方便,纷纷在自己的楼层开起了“小灶”。
如今,在安化楼每层大楼厅的两侧,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几十平方米大的公共大厨房,厨房中部摆着做饭的案板,两侧对着墙是供8~13户人家使用的灶台。居民们说,每天做饭的时候,公共厨房是大楼里最热闹的地方。
回复该发言
9层高的安化楼竣工时轰动一时,是当时的“楼王”。
安化楼每一层都配有一个这样的公共食堂,如今混乱肮脏,不堪入目。
北京朝阳区安化楼曾是著名的公社大楼,当年是房租极高的“豪宅”,时过境迁,老住户们如今盼拆迁
说起北京市朝阳区安化楼,如今的年轻人知之者甚少,但时光退回到50年前,安化楼确是当时名声响亮的摩天大厦。这座建于1960年的公社大楼,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共产主义的梦想。
5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走进这座当年的“豪宅”,看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走廊、破裂的墙壁。只有那偶尔传出的歌声,仿佛在诉说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
安化楼位于北京广渠门的西南侧,那一带如今寸土寸金。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安化楼显得破败。
这座主体建筑九层高、附楼八层高、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大楼,当年竣工时在北京城引起了轰动。
“高干楼”,VIP服务
上世纪50年代末,正值全国“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北京各城区分别兴建了带示范试点性质的新型居民大楼——“公社大楼”。
西城区在白塔寺附近建了“福绥境大楼”,东城区在东直门北小街北端建了“北官厅大楼”。目前,这两座大楼已被拆除或将被拆除,只有朝阳区的安化楼仍在使用。
据了解,1962年入住安化楼的居民中,都是有身份的人,而且都是“有钱人”。组织上在安化楼“分”给他们的两居室,当时的月租是10多元,相当于北京市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不过那里的住户们承担得起,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月收入都约有200元,因此,安化楼又有“高干楼”之称。
安化楼的居民回忆说,当时,安化楼的一楼是公共大食堂。大楼的住户周一到周六多在单位就餐,孩子也多送去了托儿所,所以当时很少有人到这个食堂就餐。
不过,食堂的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提供“贵宾服务”,每周六晚上,工作人员都会推着小车挨家挨户询问住客们晚餐吃什么、第二天是否定餐。
当时没有菜谱,居民们想吃什么,就在食堂大师傅的小本上写什么,食堂都会替他们做,并送饭送菜上门。服务员上门收“订单”的时候,还总会热心地问每家人需不需要热水,把各家空的暖水瓶取走,打满后再送回各家。
配套齐全的电梯“豪宅”
在北京的历史上,安化楼是第一座安装了电梯的居民楼,在大楼中心的电梯间,有两部电梯。
据了解,当年在大楼侧方的楼梯旁预留了另外两部电梯的位置,但后来为了节约经费,没安装。
目前还住在安化楼的老人们回忆说,那时候附近的孩子都爱到安化楼乘电梯玩,“上了9层,就又跑到8层等着往下坐”。
记者看到,当年手拉式的老电梯如今早已更换为新式电梯。
在户型结构和功能布局方面,安化楼处处体现了那个年代公社化的原则。
当时,人民公社都是吃大食堂的,所以安化楼的房间内一律不设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其公用服务设施全部集中在大楼的一楼。后来,住户为了方便,纷纷在自己的楼层开起了“小灶”。
如今,在安化楼每层大楼厅的两侧,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几十平方米大的公共大厨房,厨房中部摆着做饭的案板,两侧对着墙是供8~13户人家使用的灶台。居民们说,每天做饭的时候,公共厨房是大楼里最热闹的地方。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探访50年前的北京“楼王”安化楼
DRYADDRYAD2011-09-18 06:08:06 发表
当时“学习苏联”,所以安化楼的户型设计中虽然没有厨房,但有的房间配有比较宽敞的卫生间,卫生间在居民入住前就已装好了浴缸——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叫“赠送精装修”。
30~6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有卫浴、没厨房的设计,听起来很像时下流行的单身公寓。
当年作为“明星楼”的安化楼,休闲娱乐功能自然也不缺。除了一楼,2~8楼每层正对电梯间的位置,当年都是活动室和服务部,居民下班后打乒乓球、买瓜果零食等日用品都很方便。
每到周末,9楼的活动大厅还会举行乒乓球赛或者舞会。如今置身其中,还可以想象当年在《喀秋莎》的歌声中,身穿列宁装、中山装的年轻男女们翩翩起舞的样子。
脏乱差,居民盼拆迁
5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安化楼时,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
在繁华的广渠门内大街上,9层高的安化楼并不起眼,只有门口四根又高又粗的大柱子,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栋普通的老房子。
空旷的一楼大厅里停放着几辆自行车——这个当年的大食堂如今已成为自行车停放点。
2~8楼住着居民,但楼梯几乎已经废弃,记者走过,墙壁上满是油污,有阵阵恶臭传来。
记者看见,有些居民在中间的大厅里晾被子,楼道里则堆满了杂物,显得阴沉昏暗,虽然是白天,但不开灯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每层楼的公共厨房满着肮脏的油迹,显得十分狭窄。记者来到9楼,当年的活动室早已不在,有家公司把它租了下来,改造成了办公室。
安化楼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刘奶奶今年82岁了,记者到的时候,她正独自坐在7楼大厅的一角休息。刘奶奶说,她跟女儿一家四口住在安化楼里,房子以前是女儿单位的宿舍,后来分给了女儿,一家人一直住着。
刘奶奶说,并非每家每户都有独立卫生间——女儿家的房子就没有,因此,她上厕所要到公共厕所,洗澡要到公共澡堂,很不方便。厨房也是公共的,每到中午和晚上,十来户邻居挤在一起做饭,油烟很大。由于安化楼在马路旁,车多噪音大,刘奶奶觉得太吵。“房子太老了,政府能拆迁给我们分新房就好了。”刘奶奶展望道。
住户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在楼里住了20多年,许多小时候一起在楼里玩的伙伴现已各奔东西。“房子是父母的,他们在楼里住了一辈子。我们希望能拆迁,给我们换个好一点的居住环境。”李先生的想法跟刘奶奶一样。
如今的安化楼里,虽然仍有居民回忆曾经的精彩生活,但现实的居住环境让他们充满了抱怨。安化楼,这座承载着那个时代北京甚至全国人民理想的建筑,属于它的时代早已远去。
回复该发言
30~60多平方米的小户型,有卫浴、没厨房的设计,听起来很像时下流行的单身公寓。
当年作为“明星楼”的安化楼,休闲娱乐功能自然也不缺。除了一楼,2~8楼每层正对电梯间的位置,当年都是活动室和服务部,居民下班后打乒乓球、买瓜果零食等日用品都很方便。
每到周末,9楼的活动大厅还会举行乒乓球赛或者舞会。如今置身其中,还可以想象当年在《喀秋莎》的歌声中,身穿列宁装、中山装的年轻男女们翩翩起舞的样子。
脏乱差,居民盼拆迁
50年后的今天,当记者来到安化楼时,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
在繁华的广渠门内大街上,9层高的安化楼并不起眼,只有门口四根又高又粗的大柱子,让人感觉到这不是一栋普通的老房子。
空旷的一楼大厅里停放着几辆自行车——这个当年的大食堂如今已成为自行车停放点。
2~8楼住着居民,但楼梯几乎已经废弃,记者走过,墙壁上满是油污,有阵阵恶臭传来。
记者看见,有些居民在中间的大厅里晾被子,楼道里则堆满了杂物,显得阴沉昏暗,虽然是白天,但不开灯几乎伸手不见五指。
每层楼的公共厨房满着肮脏的油迹,显得十分狭窄。记者来到9楼,当年的活动室早已不在,有家公司把它租了下来,改造成了办公室。
安化楼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刘奶奶今年82岁了,记者到的时候,她正独自坐在7楼大厅的一角休息。刘奶奶说,她跟女儿一家四口住在安化楼里,房子以前是女儿单位的宿舍,后来分给了女儿,一家人一直住着。
刘奶奶说,并非每家每户都有独立卫生间——女儿家的房子就没有,因此,她上厕所要到公共厕所,洗澡要到公共澡堂,很不方便。厨房也是公共的,每到中午和晚上,十来户邻居挤在一起做饭,油烟很大。由于安化楼在马路旁,车多噪音大,刘奶奶觉得太吵。“房子太老了,政府能拆迁给我们分新房就好了。”刘奶奶展望道。
住户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在楼里住了20多年,许多小时候一起在楼里玩的伙伴现已各奔东西。“房子是父母的,他们在楼里住了一辈子。我们希望能拆迁,给我们换个好一点的居住环境。”李先生的想法跟刘奶奶一样。
如今的安化楼里,虽然仍有居民回忆曾经的精彩生活,但现实的居住环境让他们充满了抱怨。安化楼,这座承载着那个时代北京甚至全国人民理想的建筑,属于它的时代早已远去。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