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高职院校的整体招生遭到了生源危机的猛烈袭击,在部分省甚至大面积出现大量零投档现象。于是,有人感叹: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似乎不容乐观。然而,记者近日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工职院)了解到,这里的招生却是另一番火爆景象:该院今年招生计划4570名,增投计划660名,共计5230名。在湖南省招生超出本科三批投档控制线7分。并且,该院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超过三本线。
在高职院校生源日趋紧张、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湖南工职院的魅力何来?
“读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找份适合的工作,拿个‘三本’文凭在本科学历群体中与‘一、二本’的人拼‘出身’一点都不明智,不如扎扎实实学门技能来得实在!”开学伊始,一位在校园里与记者偶遇的学生家长如是说,他的孩子高考(微博)分数超出本科三批投档控制线20多分。这位家长的话代表了很多主动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心声。
在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严峻的今天,顺利就业成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读高职院校的首要因素,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力则与人才需求量大的强势产业的契合度成正比。
记者了解到,今年部分招生火爆的高职院校,其背后都有其强大的地方经济背景作依靠。比如,湖南工职院就依靠湖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机械装备制造业。目前,湖南已经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工电器和汽车四大优势产业集群,2007年,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在全省工业领域中率先“过千亿”,2008年又成功跨越2000亿元门槛。在这一产业发展背景下,学院围绕市场需求展开调研并明确了办学方向:将学院打造成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输送和培训基地,培育海外拓展人才输送基地。2008年,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新平台。
走在湖南工职院的校园里,博世路、远大路、三一路、中联重科路等让人一下子就对校企合作办学有了直观的印象。据了解,在某些高职院校推行起来遭遇许多困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湖南工职院却找到了新路。该校每年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开设的订单班在校学生人数为4927人,使得这里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能顺利就业,而不用在就业市场外徘徊。此外,由于毕业生名声在外,专业技能经得住考验,很多企业都主动找上门下订单培养对口人才、捐设备、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也从“等企业”渐渐有了“挑企业”的底气。
人才的缺口让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了更多优势,反过来,“好口碑带来好生源”,这种就业优势又刺激招生,为学校的招生就业带来新的契机。
“谈到招生困难,媒体常常归结为家长观念滞后。而实际上高职院校应从自身找原因。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并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缺乏办学特色,沿用过时的老路子、与现阶段地方经济发展、社会产业需求及其所要求高度相脱节,从而难以培养出专门领域的高级技能人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可想而知,谈何吸引生源?”湖南工职院院长刘建湘说,只有高职学校培养出了优秀的毕业生,就业出路拓宽了,才能够从长远上吸引生源,才能促使学生和家长抛弃“别无选择才读高职”、“高职学生发展潜力不大”这样带有偏见的想法。
记者注意到,在高职院校里,同样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在办学定位、办学机制和教育模式上如果落后时代,且未及时改进、迎头赶上的话,这个高职学校就会渐渐落入这种教育类型的底层,原本紧张的生源自然悉数落入办学条件优越、学生广受好评、就业前景广阔的名牌高职院校。
在刘建湘看来,高职教育招生困局是个伪命题,高职院校中谁有实力占据高职教育的制高点谁就有源源不断的生源。
回复该发言
生源困局倒逼高职改革 求突围须从自身找原因
2 回复:生源困局倒逼高职改革 求突围须从自身找原因
月缺心2011-09-19 14:53:29 发表
其实,高职院校校长们应该持有这种理念:高职院校靠吆喝没用,靠向社会哭诉也没用,只有踏踏实实扎根在教育一线,针对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吸引生源,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杨莎莎 记者 梁国胜)
“倒逼机制”下 高职院校改革要避免瞎折腾
不知从何时起,“倒逼”这个词跃然报章,在很多行业通用,甚至出现了“倒逼机制”。在民办本科与高职院校面临生源下降的情况下,生源危机“倒逼”教育改革也成了热门话题,许多文章都会借用“倒逼”这个词,“倒逼”似乎有种火烧眉毛之焦灼感,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不能不改的时候了。
笔者以为,“倒逼”这个词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倒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关键的问题则在于“倒逼”之后的两个字——“改革”,这才更值得关注。常识表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改革总会伴随着无法预知的负面效应。更何况,改革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在“倒逼”的语境下,改革更显其被动意义,被动的改革也极有可能陷入盲目的境地。对待生源危机,高职院校还应保持清醒的意识——究竟哪些院校需要改革?必须要改吗?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怎么改革?改革暗含的弊端有哪些?
生源危机,舆论首先拷问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似乎并不薄弱。这类院校遭遇的危机恐怕不是“生源危机”这么简单,更在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普遍存在,“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现象还会长期存在于这个社会。对于这类院校来说,需要教育改革吗?这种改革一方面要靠学校的努力,另一方面恐怕要依托于整个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充分尊重。
其次,对于办学质量本就薄弱、办学思路受到质疑的院校,恐怕是有“改革”的意愿,却没有改革的实力与科学的方法。在媒体一味强调“改革”的舆论渲染下,这类院校极有可能落入“乱改”的陷阱。今年江苏首推注册入学后,许多高职院校就使出了很多改革的新招,如给有特长的学生加分、组织预录取的学生旅游等,当然,这些都是改革的某些细节方面,或者可能仅仅流于表面功夫,属于非常浅层次的改革,短期内在克服生源危机上,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关键还要看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否正确。
笔者以为,真正的改革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最终决定院校的办学目标,决定着其工作重心与工作方法,落实到实际中来,就是要依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进行改革。比如,有专家说:“高职自主招生普遍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即自主招生的前期宣传轰轰烈烈,时间长范围广,中期选拔谨小慎微,热议不断。但是,这些学生入学之后如何在班级编排、教学安排等方面给予个性化对待的问题却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高职自主招生应该倡导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期待个性化的培养。”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恐怕就是很多院校爱走的“改革”之路,表面热闹,实则虚空,“改革”等同于隔靴搔痒,并不触动教育的根本与实质,背后实则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很难改革。
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改革,也不能称之为改革,甚至会衍生出一些教育上的乱象,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缺乏规划性,教师学习的渠道狭窄,成长的速度较慢;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赶时髦”,名义上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盲目废弃旧专业,不经过科学的论证,不考虑实际的师资力量,缺乏长远规划,随意创设新专业,走的是“行政主导”、“领导个人意志化”道路,这种改革实质上是本末倒置,借“改革”之名瞎折腾。
回复该发言
“倒逼机制”下 高职院校改革要避免瞎折腾
不知从何时起,“倒逼”这个词跃然报章,在很多行业通用,甚至出现了“倒逼机制”。在民办本科与高职院校面临生源下降的情况下,生源危机“倒逼”教育改革也成了热门话题,许多文章都会借用“倒逼”这个词,“倒逼”似乎有种火烧眉毛之焦灼感,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不能不改的时候了。
笔者以为,“倒逼”这个词成为教育界的流行语,倒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关键的问题则在于“倒逼”之后的两个字——“改革”,这才更值得关注。常识表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改革总会伴随着无法预知的负面效应。更何况,改革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在“倒逼”的语境下,改革更显其被动意义,被动的改革也极有可能陷入盲目的境地。对待生源危机,高职院校还应保持清醒的意识——究竟哪些院校需要改革?必须要改吗?哪些方面需要改革?怎么改革?改革暗含的弊端有哪些?
生源危机,舆论首先拷问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似乎并不薄弱。这类院校遭遇的危机恐怕不是“生源危机”这么简单,更在于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普遍存在,“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现象还会长期存在于这个社会。对于这类院校来说,需要教育改革吗?这种改革一方面要靠学校的努力,另一方面恐怕要依托于整个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充分尊重。
其次,对于办学质量本就薄弱、办学思路受到质疑的院校,恐怕是有“改革”的意愿,却没有改革的实力与科学的方法。在媒体一味强调“改革”的舆论渲染下,这类院校极有可能落入“乱改”的陷阱。今年江苏首推注册入学后,许多高职院校就使出了很多改革的新招,如给有特长的学生加分、组织预录取的学生旅游等,当然,这些都是改革的某些细节方面,或者可能仅仅流于表面功夫,属于非常浅层次的改革,短期内在克服生源危机上,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关键还要看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否正确。
笔者以为,真正的改革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最终决定院校的办学目标,决定着其工作重心与工作方法,落实到实际中来,就是要依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进行改革。比如,有专家说:“高职自主招生普遍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即自主招生的前期宣传轰轰烈烈,时间长范围广,中期选拔谨小慎微,热议不断。但是,这些学生入学之后如何在班级编排、教学安排等方面给予个性化对待的问题却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高职自主招生应该倡导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期待个性化的培养。”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恐怕就是很多院校爱走的“改革”之路,表面热闹,实则虚空,“改革”等同于隔靴搔痒,并不触动教育的根本与实质,背后实则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很难改革。
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改革,也不能称之为改革,甚至会衍生出一些教育上的乱象,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缺乏规划性,教师学习的渠道狭窄,成长的速度较慢;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赶时髦”,名义上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盲目废弃旧专业,不经过科学的论证,不考虑实际的师资力量,缺乏长远规划,随意创设新专业,走的是“行政主导”、“领导个人意志化”道路,这种改革实质上是本末倒置,借“改革”之名瞎折腾。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生源困局倒逼高职改革 求突围须从自身找原因
月缺心2011-09-19 14:53:29 发表
第三,“倒逼机制”之下,改革的被动性凸显。面对生源危机,总会有部分院校在办学思路上僵化,在办学理念上走入死胡同,积弊已久,积重难返,如教育学者熊丙奇(微博)所说:“问题是,他们不改革,觉得拥有权力,比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利益更重要,又能如何?‘倒逼’改革的想法,走的还是行政主导改革的模式,无非是想通过外部的压力,督促行政改革,这种改革模式,很难指望行政力量主动放权,给自己‘找麻烦’,对既得利益实行切割。”
在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倒逼”改革的舆论氛围下,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需要加以细化、分别讨论。高职院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谨慎的态度,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实际,科学、有效地实施改革,不尊重教育的办学规律,在媒体鼓吹改革之下,盲目地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若尘)
回复该发言
在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倒逼”改革的舆论氛围下,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需要加以细化、分别讨论。高职院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谨慎的态度,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实际,科学、有效地实施改革,不尊重教育的办学规律,在媒体鼓吹改革之下,盲目地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若尘)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