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人行天桥下 母亲捡废品培养出研究生儿子
1 安家人行天桥下 母亲捡废品培养出研究生儿子
月缺心2011-09-19 16:22:52 发表
老陈临时的家安在人行天桥下已6年了。
深圳新闻网讯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不幸,你是站直了别趴下,还是就此沉沦,在深谋生的一家安徽人给出了一个回答。
“面对瘫痪的丈夫和两个儿子,袁娥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成了顶梁柱。他们虽然在深圳靠捡废品为生,但一家人不怨天尤人,勤劳努力,大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得到了保证,孩子也争气,考入医学院还考上了研究生,即将毕业,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出息了。这个家庭不简单。”接到读者张先生的报料,记者于日前找到了这个不寻常的“家”,遗憾的是,只有丈夫老陈在,他媳妇袁娥去了儿子实习工作的地方海南。
“多亏我媳妇撑起这个家”
在一个人行天桥下,记者找到了老陈。见有客人到来,躺在“床”上的老陈礼貌地欠了欠身子打招呼,让记者坐下。
“听说你们一家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培养出一位研究生,了不起。”记者说明来意后,老陈叹了口气,道:“多亏我媳妇撑起这个家,男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在我们老家,大家都夸她是个好媳妇好妈妈。”
老陈说,他和袁娥都是安徽淮南农村人,有两个儿子。10年前的一场变故将他们平稳的生活打乱了。他在开手扶拖拉机时出了事故,腰部被砸中,脊柱神经受伤,从此他瘫痪在床,胸口以下没知觉。自己不能再干活,还欠下万余元医疗费,这让老陈很气馁。袁娥说:“有我在,不要紧的,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一家人要吃饭,两个孩子要上学,她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除了种地照顾家人,她开始外出捡废品卖钱。老陈说:“那时候的废品其实就是纸皮啥的,没易拉罐、塑料瓶,可她一天捡的能卖二三十块钱。”
为让大儿子成才他们来到深圳
老陈讲,他出事时,大儿子上初中,小儿子上小学。因为经济拮据,难以偿还外债,2003年,老陈瘫痪两年后,袁娥决定到深圳碰碰运气。当时大儿子学习较好,经济条件不允许两孩子都上学,为了保证老大读书成才,全家人权衡再三,忍痛让上小学四年级的老二辍学,跟随妈妈来到深圳。老陈兄弟姐妹五个,还有父母,临走时,袁娥交待亲友照看老陈和上重点高中的大儿子陈磊(化名)。
到深圳后,袁娥跟老乡学习,专门捡人家不要的木质包装,碎木条木块卖给人烧锅炉,完好的木质外包装整理后卖给需要的人二次利用,每月可挣一二千元,除了吃住,她把剩余的钱都汇到家里。老陈说,大儿子很懂事,中学期间都是自己烧柴做饭,一天吃两顿面条,穿的衣服则是她妈妈把别人送的旧衣服由深圳寄给他,虽然生活苦些,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袁娥的干劲也更足了。
为了照顾好瘫痪的丈夫,2004年,袁娥把老陈和婆婆接到深圳一起生活。老陈说,当年大儿子考上了海南医学院,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生活费难以承受,第一年的费用就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在深圳的费用高,钱用起来捉襟见肘,房租也不便宜,加上房东嫌老陈是残疾人,2005年,他们干脆搬到了人行天桥下,几张木板遮挡,锅碗瓢盆煤气灶齐全,这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家”。袁娥为老陈做了可以活动的“床”,以便随时躲风躲雨。后来,为了全身心照顾老陈,袁娥凭着对行业的熟悉,开始低价收购木材和木包装,再卖出去。
要供孩子读书,全家节俭是必须的。米、油、煤气要花钱,为节省伙食费,袁娥的婆婆经常到菜市场捡些被丢弃的菜叶,拿回来洗洗炒了吃,菜里见肉是难得的奢侈品。
父亲为两个儿子自豪
回复该发言
老陈临时的家安在人行天桥下已6年了。
深圳新闻网讯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不幸,你是站直了别趴下,还是就此沉沦,在深谋生的一家安徽人给出了一个回答。
“面对瘫痪的丈夫和两个儿子,袁娥勇敢地挑起家庭重担,成了顶梁柱。他们虽然在深圳靠捡废品为生,但一家人不怨天尤人,勤劳努力,大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得到了保证,孩子也争气,考入医学院还考上了研究生,即将毕业,如今两个孩子都已出息了。这个家庭不简单。”接到读者张先生的报料,记者于日前找到了这个不寻常的“家”,遗憾的是,只有丈夫老陈在,他媳妇袁娥去了儿子实习工作的地方海南。
“多亏我媳妇撑起这个家”
在一个人行天桥下,记者找到了老陈。见有客人到来,躺在“床”上的老陈礼貌地欠了欠身子打招呼,让记者坐下。
“听说你们一家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培养出一位研究生,了不起。”记者说明来意后,老陈叹了口气,道:“多亏我媳妇撑起这个家,男人都不一定做得到。在我们老家,大家都夸她是个好媳妇好妈妈。”
老陈说,他和袁娥都是安徽淮南农村人,有两个儿子。10年前的一场变故将他们平稳的生活打乱了。他在开手扶拖拉机时出了事故,腰部被砸中,脊柱神经受伤,从此他瘫痪在床,胸口以下没知觉。自己不能再干活,还欠下万余元医疗费,这让老陈很气馁。袁娥说:“有我在,不要紧的,为了孩子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一家人要吃饭,两个孩子要上学,她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除了种地照顾家人,她开始外出捡废品卖钱。老陈说:“那时候的废品其实就是纸皮啥的,没易拉罐、塑料瓶,可她一天捡的能卖二三十块钱。”
为让大儿子成才他们来到深圳
老陈讲,他出事时,大儿子上初中,小儿子上小学。因为经济拮据,难以偿还外债,2003年,老陈瘫痪两年后,袁娥决定到深圳碰碰运气。当时大儿子学习较好,经济条件不允许两孩子都上学,为了保证老大读书成才,全家人权衡再三,忍痛让上小学四年级的老二辍学,跟随妈妈来到深圳。老陈兄弟姐妹五个,还有父母,临走时,袁娥交待亲友照看老陈和上重点高中的大儿子陈磊(化名)。
到深圳后,袁娥跟老乡学习,专门捡人家不要的木质包装,碎木条木块卖给人烧锅炉,完好的木质外包装整理后卖给需要的人二次利用,每月可挣一二千元,除了吃住,她把剩余的钱都汇到家里。老陈说,大儿子很懂事,中学期间都是自己烧柴做饭,一天吃两顿面条,穿的衣服则是她妈妈把别人送的旧衣服由深圳寄给他,虽然生活苦些,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袁娥的干劲也更足了。
为了照顾好瘫痪的丈夫,2004年,袁娥把老陈和婆婆接到深圳一起生活。老陈说,当年大儿子考上了海南医学院,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生活费难以承受,第一年的费用就是向亲戚朋友借的。在深圳的费用高,钱用起来捉襟见肘,房租也不便宜,加上房东嫌老陈是残疾人,2005年,他们干脆搬到了人行天桥下,几张木板遮挡,锅碗瓢盆煤气灶齐全,这就成了一个临时的“家”。袁娥为老陈做了可以活动的“床”,以便随时躲风躲雨。后来,为了全身心照顾老陈,袁娥凭着对行业的熟悉,开始低价收购木材和木包装,再卖出去。
要供孩子读书,全家节俭是必须的。米、油、煤气要花钱,为节省伙食费,袁娥的婆婆经常到菜市场捡些被丢弃的菜叶,拿回来洗洗炒了吃,菜里见肉是难得的奢侈品。
父亲为两个儿子自豪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安家人行天桥下 母亲捡废品培养出研究生儿子
月缺心2011-09-19 16:22:52 发表
记者采访时,老陈的8旬老母亲也去了亲戚家,就他一个人守在这个位处荒凉偏僻的“家”。老陈总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但他也认为“人活着都是上为老下为小,有我在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他为两个孩子感到自豪,大儿子5年的本科上完后又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目前已在海南一家医院进行研究生实习,老二在宝安打工,都住集体宿舍。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老陈指着不远处的木材说,以前可以捡到木包装,现在都要花钱买,还不好卖,有的已腐烂了。袁娥去海南后,他们已经很久没见面,而大儿子上大学期间都会打暑期工赚生活费,只有春节来深圳看看他。一家人聚少离多。虽不知道袁娥怎么打算,但他想待两个孩子稳定下来后,就会离开这个临时的“家”。
回复该发言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老陈指着不远处的木材说,以前可以捡到木包装,现在都要花钱买,还不好卖,有的已腐烂了。袁娥去海南后,他们已经很久没见面,而大儿子上大学期间都会打暑期工赚生活费,只有春节来深圳看看他。一家人聚少离多。虽不知道袁娥怎么打算,但他想待两个孩子稳定下来后,就会离开这个临时的“家”。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