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数据显示,从2009年一季度到2011年二季度,医药制造业的应收账款净额的季度同比增长率由8%暴增到的62.28%。9月14日,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药品销售款回收期拉长导致药企现金流状况不断恶化,这是目前主要在医院渠道销售药品的药企面临的普遍困境,其中筹资能力差的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加大。
于明德称,原则上,医院应在三个月内将销售回款打给企业。采购的基本药,更是要求医院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30日。但目前的真实状况是,回款周期达到6个月是普遍现象,而高达12个月的状况也较常见。由于目前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医院构成制约,医院却拥有药品使用的选择权,企业通常不敢向处于强势地位的医院催款。
“医院自身的资金状况不佳也是重要原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医院来自药品加成销售的收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方面的补偿资金能否及时到位会对医院的现金流产生较大影响”,于明德进一步解释道。
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也不容乐观, 9月8日,招商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主业为医药的145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额/净利润的比重由2009年的1.09 倍下降到2010年的0.76 倍和2011 年上半年的0.38 倍。
招商证券认为,上述现象主要是应收款项周转的下降引起的。但IPO以及再融资,特别是IPO的超募资金,为板块提供了可观的现金流。板块目前整体负债率较低,财务压力小。
招商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这145家医药企业期末账上现金达127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达29.4%,现金绝对值以及占资产比重近年均有较大幅度上升。筹资活动产生净现金/现金增加额由09 年的33%提升至10 年的102%以及11 年上半年的128%。
但于明德指出,我国目前制约有药企业5600家,上市公司还不到200家。大部分非上市的医药企业不具备IPO筹资平台,银行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渠道。在国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恶化对他们的冲击要大得多。
“知名药企因现金流中断而一夜之间倒闭的现象在业内并不鲜见。近年来,一方面,药品价格下降和资金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药企要在新版GMP和环保方面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的筹资能力不断受到考验。相比之下,国营药企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由于融资难,经营性现金流恶化对私营药企的冲击更大”于明德还指出。
著名医药行业投资人姜广策还认为,目前销售额在几千万水平的中小医药企业约占全部企业数量的20%,这部分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上处于劣势,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风险很大。尤其是其中的普药生产企业,利润微薄,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弱。
于明德还提到,面向药店渠道销售药品就不存在欠款问题,主营业务为OTC药品的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相比之下要好得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