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地铁站内,一用户正在操作手机,对着“无限1号店”的虚拟超市下单购物。
周一早晨,上海地铁内人流如织。
在一家IT公司上班的Boyce,像往常一样,走进9号线的徐家汇地铁站。作为一个PM(Program Manager,项目经理),Boyce对于客户诉求和市场分析,有种职业性的敏感。他会留意身边出现的每一个广告。
地铁站内神州租车的“18岁+驾照”、聚美优品的CEO“为自己代言”、脉动饮料的“感觉不在状态”异型广告……都给Boyce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比之下,他觉得演员海清代言1号店的一系列墙面广告显得中规中矩。
在地铁B1层大厅,看到有人正拿着手机对着海清的广告拍照,Boyce一笑置之。在上海这个城市,他看到过很多外地游客,对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少见多怪。没多久,网上关于“无限1号店”的介绍多了起来。Boyce看了之后,才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广告,其实是一个开在墙上的虚拟超市,背后隐藏着大学问。
复制Home Plus
从今年7月25日开始,在上海9条地铁线路的70个车站,纷纷出现了“无限1号店”,4天之后,在北京500个公交车站上,也出现了这种看似平常的大幅灯箱广告。
在这张6.5米×1.5米的海报上,整齐地排列着80种日常生活用品,有啤酒、牛奶、方便面,也有3C产品。这不是简单的视觉告知,而是一种“商品”陈列—1号店将超市开到了墙上,用户只需打开特定客户端,用手机对准产品二维码拍照,再点击“购买”,一次奇特的购物体验就宣告完成,剩下的只需在家等待—收货、付款。
不少媒体都把这个idea看做是1号店董事长于刚的一次“灵光乍现”。实际上,这个故事远没有这么富有戏剧性。
一个多月前,于刚在家中偶然点开了一个广告视频,这则名叫“Home Plus Subway Virtual Store”的韩国广告,获得了2011年戛纳广告媒介类的金奖。广告大意是说,在韩国,Home Plus是排行老二的超市,跟在E-Mart(易买得)超市的屁股后面追赶。现在的情况是,在不增加门店的情况下,Home Plus究竟有没有机会成为老大?
他们的idea就是“let the store come to people”(将商店带到人们身边)。于是Home Plus在地铁站的隔离墙上,建起了虚拟超市。
尽管超市是虚拟的,但是商品与实体店并无二致。所有等待地铁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拿出智能手机来,给产品拍照,用手机下单。
“一般人眼中很平常的地铁墙壁,却能被Home Plus当做货架!”看完这个视频,于刚难抑兴奋,他立刻群发邮件给1号店的管理层,其中包括去年才加盟的1号店无线事业部总监于丽丽。
其实从两年前开始,1号店的董事长于刚和CEO刘峻岭,就已经在移动互联的巨大市场上达成了共识—未来,移动电子商务已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2010年,在业内还未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手机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就已经实现了40.8亿元。于是在1号店,一直有一个坚定的“无线战略”。而于丽丽在加盟1号店之前,从事的正是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工作,在组建“无线事业部”这件事情上,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于丽丽和其他很多1号店的员工,收到群发邮件的当晚就热议起来。他们都认为,将“waiting time(等待时间)变成shopping time(购物时间)”是一项伟大的创意。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