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第一夫人Samantha Cameron
伦敦时装周从来都是新锐时装设计师的“实验田”,他们在这个温室大棚中肆无忌惮的张扬自我个性,描绘出自己内心深处或阴暗、或激进、或天花乱坠的时装乌托邦;而另一边本土的老牌似乎格格不入的像老牛般耕耘着自己的时装领土,并偶尔播下几颗不那么循规蹈矩的种子,期待市场能够接受他们培植的“反传统”之花。

左:Christopher Kane 2011秋冬发布;右:Mary Katrantzou 2011秋冬发布
静下心来细数近来几季伦敦的设计,许多新派设计师们仍然沉溺于“我们不是纽约,我们不要商业”的思潮沼泽之中。但在抽丝剥茧之后,又暴露出形式大于内容的薄弱内核。Christopher Kane与Mary Katrantzou每一季的发布都备受各界瞩目,前者对于科技材质和染料的实验,以及将流动液体做为服装饰物的尝试值得称道,只是上一季太过未来感的设计被评论家笑话为“后现代的女超能战士”;后者对服装廓型的复古与建筑性结构的融合亦不遗余力,在印花灵感方面的推陈出新也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她的短板是实穿度偏低,“我可不想穿着一个工艺花瓶上街。”曾有Mary Katrantzou的头排看客公然挑衅她的设计。
其实大胆激进的先锋表现形式在伦敦时装周并不鲜见,毁誉参半的评论在每一季都泾渭分明。这是不是更引发我们品尝“伦敦派”似的思考?在嚼碎了这层夸张甜腻但并不厚实的脆皮之后,里面包裹的酱料是否仍然值得我们入口?抑或大多数只是空空如也的蜡制模型?

中国设计师Masha Ma 2011秋冬发布
伦敦也有选择不于形式上取胜的“异类”,例如中央圣马丁学院的联合展中每次都不乏造型简约却不失惊喜的单品,再例如他们的校友,即将于伦敦推出第三季个人系列发布会的中国设计师Masha Ma。这位曾经在Alexander McQueen麾下工作的实习生,前一季她用柔和色调为主轴、鲜红佐饰其中的系列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潜力。看似不经意的的数笔打摺,实则展示出Masha曾经作为打板师在女装轮廓塑形上的功底,而在对山羊绒、真丝和皮革等不同特质面料的掌控融汇方面,亦显得颇为成熟自信。不知道这一季,这位中国新晋设计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