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被跟踪了——无论你身处何方,手机定位系统都能如影随形。只要你的手机处于开机状态,然后输入你的手机号码,几秒钟之后,你的行踪就变成电子地图上一个移动的小红点,精确度达到5米-50米。
电脑屏幕前的窥视者,可能是某个“私人侦探”调查公司,或者与你有情感、财产和利益纠葛的人。“1000元定位一个月”,这是行情;通过QQ聊天,就能匿名完成交易。
这不是电线杆上的小广告,而是北京的真实案例。一起导致23人走向被告席的案件,被称为北京最大的非法出售、提供、获取个人信息案。目前,此案正在二审中,终审判决即将做出。
此前的8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对这起非法出售、提供、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子作出有罪判决。23名被告中,部分是江湖上的“私家侦探”,1名是中国移动授权单位的职员,5名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客服人员和电信营业厅的服务员。
法院认定,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将手机用户的定位信息、电话清单、姓名和家庭地址等个人信息非法出卖给私家侦探,以作调查婚外情和讨债用。
知情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这起案件由一名“嫉妒的官太太”无意中揭开。一名退休副部长的妻子,因怀疑丈夫有外遇,委托私家侦探调查追踪丈夫,最终导致前副部长的隐私被泄露。
这揭开的不过是一个隐秘市场的冰山一角。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此类案件早已不新鲜。
2008年,北京市公安局等机构颁发《关于办理侦探公司讨债公司违法犯罪案件工作会议纪要》称,侦探公司和讨债公司从事法律禁止的调查个人隐私、代人追讨债务活动,通常非法使用窃听、窃照、跟踪、定位等专用设备,实施监视、恐吓等违法行为。这两类公司共享资源,正向着产业化、网络化、联盟化的方向蔓延。
针对日益泛滥的犯罪,法律对于个人隐私和利益的保护明显滞后。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了新罪名,即“非法获取、提供、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此项罪名之下,每年都有零星的私家侦探和电信公司的基层工作人员被定罪入狱。
但是,“光打虾米,不打老虎”,迄今还没有一个电信运营商作为单位犯罪被告走上法庭,为客户隐私被外泄而负责。由于利益毫发无损,电信运营商的神经并没有真正被触动,其内控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面对不设防的个人信息体系和失控的电信业,部长和庶民同忧。
阳光下的犯罪链
“帮你追踪老公、发现‘小三’、为离婚取证、逮住‘老赖’,请联系杨总。”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均可见类似广告。在腾讯QQ的虚拟空间上,也有类似“全国侦探调查群”的交易平台。私家侦探和电信公司职员的关系人就活跃在上面,寻找客户,开拓信息来源。
谢新冲是这个交易链条上游的卖家。他是北京京驰无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运维部经理,其公司获中国移动北京授权,从事手机定位业务。他本人可以出售手机定位软件,也可以根据手机号码进行定位。
据法院认定,从2009年3月至12月,谢新冲先后对90余个手机号码进行定位,获利9万元。所有的交易,都是私家侦探通过各种关系自动找上门来。
尽管中国移动对京驰无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有明确要求,如果对某个手机定位,机主必须知情。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要求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