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0日电 香港《明报》20日刊文说,2011中秋刚刚过去,对于中秋“月饼”及其引伸出来的种种议论不绝于耳。如此,未来的中秋节该怎样过?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很丰富,只不过在温饱未虞的时代偏重一些吃也是自然之事。相信在国人跨过温饱阶段之后,享受和弘扬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会水到渠成,现在正是处在这一转变的节点。
文章摘编如下:
2011中秋刚刚过去,对于中秋“月饼”及其引伸出来的种种议论不绝于耳。议论多是针对“月饼”的,引发出的问题却是关乎社会、习俗、人情、腐败等等深层次的问题。究其种种,无外乎过度包装,追求虚荣;滥加辅料,危及健康;竟攀高档,助长奢华;人情往来,滋生腐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于是,媒体上又对这个已经蜕化为“月饼节”的中秋节发出奇谈怪想,有言全民抵制月饼,等等。怎么也没有想到,“每到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的中秋佳节会在走向富裕之后变成这个样子,真是匪夷所思。
如此,未来的中秋节该怎样过?中秋节还要不要吃月饼?这样的小儿科的问题都成了都市报纸和网络上的热议话题。联想到吃元宵、汤圆的上元节,吃粽子的端午节,饮雄黄酒的重阳节,这些堪称民族国粹的传统节日到底该怎么过?把酒问青天,青天何以答?
其实,都市中那些借题发挥的小报和小记们是多心和多虑了。一个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以及附着历史和传统的那些节日的生命力没有他们以为的那样脆弱,即使在某一个特定时段有所游离,也不会在浩瀚的岁月中夭折、湮灭。中国屡屡王朝更替,二战时中国部分国土沦丧,而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仍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海外的华人更将之视为民族符号,在异国他乡用此延续中华民族的符号。
还有,国人刚刚走出温饱阶段,跨入“小康”阶段,在几千年以“民以食为天”为大的传统农耕社会中,“吃”或者“吃饱”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能够盼到中秋节,吃上月饼,曾经是多少孩童的梦想。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已经到了只要想吃就可以天天吃上月饼的时代,回想起来,甚至会勾起感慨。
其实,西方的传统节日,也没有离开吃。圣诞节还要吃圣诞大餐,复活节还要吃火鸡,但是其后面的文化内涵却很丰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很丰富,只不过在温饱未虞的时代偏重一些吃也是自然之事。相信在国人跨过温饱阶段之后,享受和弘扬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会水到渠成,现在正是处在这一转变的节点,变革之声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大雨不会远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