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如今可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

木坑竹海可谓黟县一大景观。

黟县风光无限,黄菇河的美丽犹如水墨画廊。

西递的美丽与宏村属于一种类型,清秀中透出徽派文化的底蕴。

除了西递和宏村,黟县的卢村风光同样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闫磊
黟者,黑也。黄山古称黟山,以其山石雄厚、草木繁茂,远远望去如墨如黛而得名。传说中此山为轩辕黄帝得道飞升之所,故笃信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下旨将其改称为黄山。黟县正是因为紧邻黟山而得名,所幸山东省境内另有一个黄县,黟县这才没随着黟山一起改名。改名之事,福祸难说,若让世人单认“黄”字和“黟”字,自然是认识“黄”字的多;但要提起黄县和黟县来,恐怕坐拥宏村和西递的黟县就当仁不让了。在如今只凭色彩说话的读图时代,黟县那抹淡淡的墨色更是在网络上频频曝光,成为人们心头熟稔的一幅画卷。
徽州文化
长焦镜头里的光辉岁月
说起黟县,就不得不说徽州文化。
徽州在古代是个府级行政单位,下辖歙县、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和休宁六县,历经宋元明清四朝都没有大的变化。直至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将婺源划归江西省;解放后又经多次拆分组合,现今徽州六县分属安徽黄山、安徽宣城和江西上饶这两省三市。徽州一词在地图上已不复存在,但在文化中却永远无法抹去。由研究徽州文化而产生的徽学,已经与敦煌学、藏学一起被列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
所谓显学,简单来说就是能与现实事物相联系,并能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学问。作为徽学的研究对象,徽州文化以其保存完好的大量实物吸引了众多探寻的目光,究竟其中蕴藏着什么神秘呢?我们不妨随着历史的长镜头,从黟县这个具体的典型中寻找答案。
让我们先把镜头对准南屏村。坐落于黟县西南方的南屏村以村外的南屏山而得名,又以村内规模宏大、井然有序的古祠堂建筑群而知名。在这片祠堂中,代表各姓家族的宗祠宏大壮丽,高耸的白色墙壁上张开乌黑的瓦檐,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和秩序感,让人对供奉其中的家族祖先肃然起敬。而代表各个家庭的家祠却修得小巧玲珑,墙壁的高度虽较宗祠低矮许多,但房檐的造型依然张力十足,给人以小而温馨的包容感,让人时刻感觉到这是在自己的家中。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