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明威
“你在菜场见过统计局的人么?”这是上次听易宪容(微博)的讲座时,他对我们提问的一句话。当时我们都愣住了,只有一名学员怯怯地回答:“好像见过一两次。”易老师也笑着说:“跟我所有的讲座都一样,绝大部分人都‘没见过’。”
我以前只知道统计局的主要工作是统计,但怎么统计一点都不知道。9月21日《北京晨报(微博)》报道,在“中国统计开放日”之际,有部分北京市民受邀走进北京市统计局体验“数据源头之旅”。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称,CPI的采集方法是定人、定点、定时,直接对采价网点的代表规格品进行价格采集。调查人员随身携带数据采价器在市场上采价,当时采价即时报送。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调查采集2~3次价格。
“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莫过于菜场了,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那调查人员要算是菜场的“常客”了,我们应该能经常在菜场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但我不禁要怯怯地问一句:“有多少人在菜场见过统计局的人呢?”
老实说,我没见过。不过我这人比较懒,不常去菜场,说了不算。于是我问经常去菜场的爱人,她也说没见过。不过她也是上班族,毕竟调查人员是在工作时间去调查嘛,他们在菜场调查的时候,那会儿我们正在办公室,说了也不算。那谁最有发言权呢?应该是那些菜场的小摊小贩,和退休在家,天天去菜场买菜的大爷大妈们了。但我现在在上班,没办法去统计菜场小贩们有多少对统计局的人“脸熟”。
既然对统计局的人几天去一次菜场没法统计,那我就想像一下,如果是我,我会怎么统计?咱们先假设一下菜场门口没有统计签到簿,我去没去统计是没人监督的。刚开始,我会很认真,老老实实地去嘈杂、充满着腥味的菜场去问小贩们,并一一记录上报——毕竟这关系到我的前途。时间长了,我统计也“疲劳”了,往“上”走的希望不大了,小贩见我老是光问不买,也嫌烦了,不理我了,我有两个办法可以选择:一是出了统计局大门就回家睡觉了,或找个地方溜达喝茶了,趁空儿在数据采价器上按几个数字报上去拉倒;二是把那些小贩的电话要到,就不去菜场了,打电话问他们要数据。但我想第二个办法基本行不通,我不但不买他们的菜,还要花他们的电话费,浪费他们的时间,他们不会接我的电话。第一个方法最好,省时省力,我还可以回家收拾屋子,上网偷个菜什么的,多好!
写这篇文章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大家在菜场经常见到统计局的人,那就说明统计局的工作是“扎实”的。如果都没见过统计局的人,那么这CPI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一定是在“别的地方”统计出来的,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