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时刻:宝洁“2005专案”矩阵式的结构挫伤了北美和欧洲员工的热情和士气,使他们觉得被削权。公司的管理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组织结构,仅仅内部沟通就一片混乱。另外,宝洁在“2005专案”上耗资巨大,早已超过预期需要花费的20亿美元。
关键抉择:德克雅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变革进行得太多太快了。德克雅各拿自己和公司文化进行对抗,自然难撑大局。雷富礼上任后,对变革表现得慎之又慎、温情操刀,最终赢得下属的信服,彻底解除了员工对变革的戒备心理。
应对策略:雷富礼采取了五项措施来实现公司绩效:收缩战线,采取集中战略或大品牌战略;打破宝洁的围墙,与外界联合创新;调整高管团队;延续宝洁之前进入的美容产品和保健品领域,并进行了大手笔的收购;关注成本结构,将公司不擅长的非核心业务外包。
策略结果:在雷富礼的领导下,宝洁公司不仅走出了困境,向资本市场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而且变得更加强大:雷富礼上任的时候,宝洁年销售额为399.51亿美元,净利润为33.63亿美元;到2008年,宝洁全球销售额为835亿美元,净利润为120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品牌有24个。
一个暖暖的春季的夜晚,宝洁公司CEO雷富礼(A.G. Lafley)与人力资源部经理理查德·安托万(Richard L. Antoine)坐在安托万辛辛那提的家中进行交谈。他们面前摆着一大堆业绩报告——雷富礼对培养人才非常重视,公司200多名高管人员的业绩报告他都要仔细审批。雷富礼注视着宝洁公司的7级管理结构图,指着中间的一层说:“公司的中层不够坚实,不能及时感觉到客户的新需要。我们应该把合适的人才放在一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岗位。”
雷富礼是在前任总裁德克雅各2000年6月被迫辞职后接任宝洁CEO的。在德克雅各领导的那短暂的17个月中,宝洁业绩不断滑坡,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公司内怨声四起,变革已如箭在弦。临危受命的雷富礼通过一系列新政,当年就扭转颓势,使销售收入大幅增加。
“2005专案”遭惨败
“增长”是宝洁的每一位CEO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是,对一个年销售额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来说,双倍的增长谈何容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动荡不安。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再度不景气,利润降低,失业率高达10%以上。宝洁的日子也比较艰难。在市场上,以前宝洁占绝对优势的领域比如清洁剂、牙膏和纸尿裤等,遭到了竞争对手的蚕食。更危险的是,在处理这些新问题的时候,宝洁之前作为营销领域“祖师爷”的很多做法似乎不再那么有效。其中,最新的威胁来自零售行业的变化,最有代表性的是沃尔玛等新型的大型零售商的崛起,在改变了零售行业格局的同时,也威胁到宝洁等制造商与原有供应商的关系。
1995~1998年,白波接任董事长和CEO,与他搭档的是后来接任他的德克雅各。两人行事风格迥异,但对公司面临的处境有着一致的认识。除了继续扩展海外市场、加快在美容产品和保健品领域的发展、加快创新及降低成本外,白波和德克雅各还认为,要达到高速成长的目标,宝洁内部必须彻底革新,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宝洁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