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喧嚣,我们还在思考!”9月21日,2011年网易汽车召开【AUTO众议院】汽车业界精英沙龙。来自媒体、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的9位网易博主和媒体主编就“反思中国汽车工业合资模式”这一命题建言献策,分别从“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在中国成功的工业合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在中国搞合资的同时,政府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来扶持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等方面发表精彩观点。
参加网易汽车【AUTO众议院】第四届精英博主沙龙的嘉宾还有:
网易汽车张齐主编,汽车业独立撰稿人钟师,新华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CEO林雷,汽车商报汽车周刊主编何仑,时代周报汽车事业部总监高斌,财经文摘执行主编张志勇,慧聪邓白氏汽车事业部研究总监任长龙,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汽车分析师程晓东,汽车商报新闻部主任牛立志,新华社资深记者葛轩(微博)。
以下为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汽车分析师程晓东的现场发言:
![](http://img3.cache.netease.com/auto/2011/9/23/201109231349477ccbe.jpg)
谈到中国汽车工业自然会想到1800万的销量,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众多国际知名品牌汽车厂商在中国合资建厂,分享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盛宴。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与促进。在合资企业的带动下,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从最初的市场换技术,到这20多年一路走来,我们的汽车生产企业究竟换来了些什么。在如今已稳居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今天,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是否已真正实现了由大转强的转变,这些都还值得我们深思。
![](http://img6.cache.netease.com/auto/2011/9/23/2011092313494588cb1.jpg)
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格局看,汽车工业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经过不断积累脚踏实地搞自主研发创新的发展之路。回顾以往,我们的市场换技术看似未达到一些业内专家的预期,但也不能简单的用成功与失败来定义。在当年国内汽车生产企业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技术都如一张白纸的情况下,让出一部分市场换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初衷是没有问题,毫无争议的。然而汽车核心技术不是拿过来就可以轻松掌握运用自如的,国外的企业经过百年的历炼从生产经营到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是我们的汽车人10年20年就可以追赶上,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毕竟闭门造车是更没有出路的。
在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技术,将外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学为所用,对于前沿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用金钱是买不来的,用市场也是很难换到的,只有通过对技术转移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的长时间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不断摸索才能得到。通过合资企业的带动,学习外方先进成熟的管理经验与培养汽车制造技术人才,才是最为重要之处。
在这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不足要加以改善,目前,国内整车与零部件企业还是集中在低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生产领域,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约1.4%,远低于跨国公司6.6%的平均水平。象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企业的快速崛起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据有关机构调查统计,日本、韩国企业花1元引进技术,会花5至8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我们的企业同样花1元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正是这如此大的差距才导致我们在核心高端技术方面仍然处在按图索骥由外方掌控的尴尬境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