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飞(化名)至今无法忘记三年前的那个冬日,尽管略显寒酸的会议室外大雪纷飞,但这位国内知名民营电子企业的掌舵者却是热血沸腾。因为在简短的签约仪式后,一家名头颇响的美国企业将被他收入囊中,他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一举进入国内前三甲。更让他兴奋的是,收购价格“极为划算”。
可是三年后的今天,尽管冬天还没来临,但来自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不断下降的市场占有率,却让祖飞倍感凉意。品着苦涩的黑咖啡,他已经开始怀疑,三年前自己捡到的不是一个便宜,而是一个无休止吞噬现金和精力的“Big Trouble”。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欧美企业资金链条普遍收紧的同时,也让大量中国企业看到了跨境并购的良机,普华永道甚至把2009年看作是“中国海外并购元年”。其中,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更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当攻城略地的亢奋回归苦心经营的冷静,祖飞和其他的“抄底者”们对于三年前的决断显然有着各不相同的评判。顺利整合者固然有之,但更多的人或迷于“贪便宜”的暧昧心态,或陷于“蛇吞象”的巨大诱惑,或囿于“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最终打砸了“海外抄底”的如意算盘。
狂飙疑云
自金融危机爆发的三年来,中国企业大举抄底海外资产,跨境并购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不过,在这轮抄底热潮中,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似乎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至于民营企业跨境并购的占比,更是个谜团。这一切,也让中国企业尤其民营企业的抄底进程,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迷雾中的探险,惊险并刺激着。
普华永道曾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达300-350亿美元,比2008年高出3倍多,而2010年更上升至380亿美元。但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却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共完成38起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26.7%;其中披露价格的30 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达到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为57起,总额则为131.95亿美元。
而根据德勤发布的报告,2009年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海外并购总额为375.80亿美元,2010年为62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7倍。
面对各种非官方机构大相径庭的统计数据,一位接近商务部的人士无奈地表示,商务部实际上也难以获知中国企业2008年以来在海外进行抄底的“确切数量和金额”,“尤其是不属于国资委管理的民企,其海外并购数据更是难以完全掌握”。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研究中心主任吴剑峰认为,企业宣布的并购目标和实际的并购结果存在差异,但这一差异并不为外界所知晓是造成跨境并购数据陷入“罗生门”的原因之一。“例如本希望收购目标企业20%的股权以达到控股,可最后只能收购12%。由于这一情况没有对外公开,于是不同机构在统计时,对这一案例可能就采取了不同的操作方法。”
让跨境并购实际情况难以统计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很多收购行为,实际上是借助境外法人实体完成的。出资在开曼群岛、百慕大等避税港设立公司,并由这些境外公司并购国外企业,这一模式常见于金融危机后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的海外抄底。
尽管名义上的收购主体,在收购中仅仅扮演了“白手套”的角色,但由于其身处境外,因此这种白手套式的收购模式绕开了国内官方机构统计和监管,使中国企业海外抄底实际规模被低估的同时,也让大量并购所引起的经营风险更加深不可测。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