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中国未来的100吨级长期有人的大型空间站想象图。
中国为何要建设自己的空间站:
科学意义大应用价值高科学探索期待独特成果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射“天宫一号”给予了强烈关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载人航天一直没有获邀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合作。
“天宫一号”如果能使交会对接技术获得突破,2020年的中国空间站将是独一无二的国际空间站。
太空探索尚无独特成果,与大国地位不相称
自己建设空间站时机已到
羊城晚报:中国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焦维新:概括起来,科学意义、应用价值,都是吸引国家建立空间站的原因。预计我们的空间站建成以后,在很多领域都会展开实验,包括观天测地、利用微重力环境进行材料科学等实验。
据我所知,许多行业的科学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实验方案,有关部门正在精选。
我国航天事业的指导思想就是不模仿,将创新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人类太空科学发展的历史已有五十多年,这期间真正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是欧美俄。
我国虽然在七十年代就发射了卫星,但主要还是一些应用卫星,在科学探索方面还没有独特的成果,这与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以前局限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现在我们的经济足以为发展空间科学技术创造很好的条件。
2020年,可能只有中国拥有空间站
将建设成为国际空间站
羊城晚报:中国为什么没有参与国际空间站合建?还有加入的可能吗?
焦维新:国际空间站在酝酿建设过程中没邀请我们,这是原因之一。另外考虑自己的情况,一开始我们也没有开展载人航天的活动,也没有特殊技术。
神舟飞船还只是实验性的飞船,只有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得到圆满解决,我们的飞船才可以进行商业飞行。
这样一来,飞船不仅可以和我们的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的空间站对接,如果需要合作,将来还可以和国际空间站对接。
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的交会对接技术解决了,是可以考虑加入国际空间站的。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参加的条件,比如说我们租赁一个舱,可以租多长时间、体积多大、收费如何,是否参加,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以及各方面技术等因素。
羊城晚报:2020年国际空间站将结束使命。而按规划,2020年前后中国的空间站正好进入轨道。中国的空间站能否担负新的国际空间站职能?
焦维新:我想肯定会是这样。我们的空间站预计在2020年到2022年之间建成。那时候在太空运行能够进行多学科实验的空间站,恐怕只有我们中国。
由于科学实验有其连续性,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想进行科学试验,只有和中国进行合作,如果有发达国家科学家参加,他们携带先进的科学设备,我想我们也会欢迎的。
所以,未来的空间站不光是中国开展多学科实验的平台,也可能会吸引多国的科学家参加,那就变成一个国际性的空间站了。这将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
“天宫”整装待发“神八”运抵酒泉
羊城晚报讯昨天傍晚,运载着发射“神舟八号”的火箭专列徐徐驶入东风航天城火车站,标志着“神舟八号”星箭正式进入发射场区,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空间交会对接工程进入新节点。
“神舟八号”能否顺利升空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火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火箭专列的保卫显得格外重要。
记者在车站看到,从车站候车室到站台均有多名安保人员在警戒。
站台候车楼的房檐上早已挂起了一条红色的条幅,大书14字———热烈欢迎“神舟八号”火箭专列进场。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