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DHL将旗下的全一快递、中外运速递、金果三家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市友和道通,宣布撤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消息一出,有惊有叹。惊的不是退出,而是居然这么便宜地转让给这么“不入流”的公司;叹的是当年DHL打了个漂亮的擦边球才有惊无险地进入了中国国内快递市场,但距2004年5月10日(在华合资公司推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这才过去了仅仅7年零2个月。
退出的背后,大家真正关心的是,这是战略性的退出,还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性调整?回答这个问题,要从3个方面来看。
问题一:政策真的是致命打击吗?
此前,DHL亚太区CEO许克威用“DHL全面进军中国快递业的时机未到”来谈及退出的缘由,矛头对准了去年开始实施的新《邮政法》中对外资及合资企业业务上的限制。
然而,限制进入信函业务对外资公司是很大的打击吗?
快递市场其实有两个划分维度:时间和重量。从美国细分市场的情况来看,商务客户之间的快递市场占整个快递行业的大部分(平均数在65%~70%),并且随着时限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商务市场占的份额也越大。目前,几家快递公司定位非常清晰:FedEx在隔夜件上占领较大份额;美国邮政在次日件上有优势;时效差的快递件UPS优势最明显。从重量上分,包裹市场在美国快递市场占绝对的份额。从几家大公司层面来看,FedEx在文件上占领较大份额;在分量最重的包裹方面,UPS占三分之二,前3大公司占据了超过92%的包裹市场;至于重货物市场竞争激烈,巨头中也只有FedEx进入前列。
从国内快递市场规模来看,和美国类似,商务市场占到整个快递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包裹仍然与美国相似,为快递市场中分量最重的市场,从规模上看15倍于信函市场。国际公司擅长的隔夜件市场比重排名第一。从区域上看,DHL不算陌生的华东、华南是过去几年发展最快的地区。从这个角度上说,DHL确实受到新《邮政法》的影响,它自称全一快递损失了35%的业务。但事实上,DHL此次退出快递业也与其对中国国内业务经营的不够重视、DHL国内重货等业务拓展和服务严重脱节、中国业务存在投资不足等问题密不可分。政策仅仅是借口之一。
问题二:退出是否真的无法坚持?
很多媒体在总结DHL的退出时都加了一句定语:“无法忍受巨额亏损”,并且将DHL退出中国快递业务与当初退出美国市场对比。2003年,DHL花费1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快递企业Airborne,开始大举开拓美国国内快递市场。但几年来,DHL已在美国快递业务上亏损数十亿美元,仅2008年的亏损额就预计高达15亿美元。
乍一看,DHL在中国市场的退出和美国类似,但细究而言,第一投入金额远远不足,第二亏损数字远在DHL可接受的范围内。
应该看到,DHL对中国市场有完整的战略,DHL在本世纪的亚太地区的投资占全球投资的35%,而中国的投资更超过任何一个亚太国家或地区,其中既有747-400改装货机的投入、航线资源的投入,更有斥资1.1亿美元提前扩建DHL中亚超级枢纽—香港转运中心和将于2012年启用的位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耗资1.75亿美元兴建的北亚枢纽中心。与之相比,亚太市场也已成长为DHL最优质的资产,截至2010年底,亚太区的快递业务收入亦较2009年上升30.8%,占其快递业务的30.4%。香港也成为和德国的莱比锡并列的超级枢纽。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