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汶川二期”志愿者的合影。闫昆仑供图
◎汪紫在2009年毕业去汶川前,已成功应聘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职位,起步月薪六七千元。做了一年志愿者后回到广东,她直到几个月后才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茶文化传播公司做杂志编辑,月薪1600元,没有‘五险一金’”。
◎“公务员这条路对志愿者来说已经算是最好的出路。”“汶川二期”的刘强说,特别是广东今年省、市公务员考试的一些岗位中,有的明确要求只有“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山区计划”的志愿者才能投考,相当于“定向定岗”,让志愿者面临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不少志愿者认为,“西部计划”对于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就业的政策措施已经落后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包括缺乏鼓励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继续扎根西部的优惠政策;缺乏他们回东部就业、升学政策等。
南方日报报道:记者与汪紫的最近一通电话是在今年中秋节前夕,晚上10点,她刚下班。电话里,她很平静地说,她现在做社工,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而两年前,她已在广州找到一份月薪六七千元的工作。
“没有什么后悔的,就是一个经历。”两年前,汪紫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汶川灾后重建的专项服务工作。如今,新汶川惊艳世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选择了回到广东。
站在又一个人生交叉点,这些汶川归来的孩子褪去志愿者的光环后,他们怎样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承担就业的压力?
暂缓就业 “把理想填满了”再出发
2009年7月,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招募派遣了26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赴四川省汶川县开展为期1至3年的灾后重建专项行动,这是我省第二次派遣“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汶川。那年本科毕业的汪紫没有选择在广州就业,而是报名参加了这个“西部计划”的专项服务工作,“因为我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想为灾区人民做些心理和情绪的安抚工作。”
一开始,她被派往汶川县龙溪乡,“县领导觉得我文笔不错,有一定的活动策划能力,临时把我从乡镇调回到县委宣传部,参与灾后重建的活动宣传与策划。”又不到一个月,她被派往三江乡创办一本景区特刊;再后来,她去了绵虒镇,在羌禹旅游风景区指挥部做筹备工作。
一年间,汪紫走遍了汶川县13个乡镇,很忙碌,但基本都是“文书工作”;一年的服务期满后,她选择了回到广东。
2010年的校园招聘季,汪紫到处找工,“我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2010年11月,她终于找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茶文化传播公司做杂志编辑,月薪1600元,没有‘五险一金’”。
汪紫找到第一份工作后,重新拾起课本,在城中村的一个出租屋里,花了2个多月时间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凭着那张证书,今年6月,汪紫在海珠区某街道社工站获得了专职社工职位,负责接待社区居民的面访和街道志愿者的日常管理。
虽然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月收入,但汪紫很满足。“从汶川刚回来时很急躁,觉得没有安全感,现在很平静,因为看清了自己的方向。”
与汪紫相似的,还有林娟。2010年7月,林娟服务期满回到广州。辗转找工作半年未果后,她坐上前往西昌的火车,在一个NGO组织的安排下去凉山支教。
据了解,第二批“西部计划”志愿者中,除了几个人留在当地延期服务外,20多人已回到广东,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工“碰壁”后,索性继续暂缓就业,仍然走在志愿服务或社工的道路上。
投身“国考” 考公务员是“最好的出路”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