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杜志莹
在相关政策法规仍然缺位,相关行为规范没有严格清晰的公益界限时,NGO的发展,与当年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样,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这中间有可能碰触到法律界限却不自知;有可能触碰道德界限,还在自得。也许在摸爬滚打中,有的NGO永远的OUT了,但也有这么一批NGO,他们生命力旺盛,尽管生长的过程“野蛮”,但也在积极地寻找生长的道路。
这些NGO们不怕犯错,哪里摔倒了哪里爬起来;不怕外面流言蜚语的打击,用自己的方式在一点点地谋求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长到枝繁叶茂的那一天,慈善的本质在民间,它们终究会发展成为公民社会的中流砥柱。
本期《公益时报》关注了在生长途中狠狠地摔了一跤,又勇敢地爬起来,大胆前行的3家草根NGO.另外还有一家倡导NGO自律的联盟:它在NGO,尤其是草根NGO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了一个守候人的作用。
廖冰兄基金:
从家庭作坊式到公司化管理的蜕变
广东人文学会廖冰兄人文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廖冰兄基金”)在今年6月23日,在自己网站上公布了出纳王某私吞公益善款近80万的事件,该事件早在2010年8月被廖冰兄基金发现,只是为了协助警方调查而一直未公布。
廖冰兄基金一直是“家族式”管理,所有决策只要会长拍板就行。2010年初,廖冰兄基金会长廖陵儿也发现这种管理弊端,后邀请现在的常务副会长陈志实加入廖冰兄基金,从那时开始,陈志实就着手改善基金管理,规范基金运作,看到基金越来越规范,出纳王某觉得瞒不住了,就主动找廖陵儿承认了自己私吞善款事情。
经过整改,截至目前,廖冰兄基金内部架构和管理已经趋于完善,基本从“家庭作坊式”管理步入公司化管理。
此次善款私吞事件,是廖冰兄基金发展中的转折点,“对于未来,我们是信心百倍,我们射手座遇强愈强。”陈志实笑言。
“老人家差点垮了”
出纳私吞善款事情从2009年就开始了,只不过被发现是在2010年。
从成立以来,廖冰兄基金一直是家族化管理方式,当时廖陵儿也意识到这种管理对于廖冰兄基金的长远发展是一种制约,因此廖陵儿邀请陈志实加入廖冰兄基金,希望陈志实管理基金日常运作。
陈志实家与廖家是父一辈子一辈两代人交情,彼此理念也很接近,因此陈志实于2010年3月加入廖冰兄基金。
在之前,廖冰兄基金就设有一个会长和副会长,再加一个出纳和几个义工,基金日常工作就靠这么几个人。
加入廖冰兄基金后,陈志实给廖陵儿提了几个意见:一是日常工作机构要常设化和规范化,二是要有稳定人员架构,三要有资金,四是财务每半年做一次审计,将审计报告在网站公布。
在陈志实加入基金后,首先将基金的秘书处常态化,同时为了账目管理清,陈志实要求在接手之前,先做审计,以方便交接。当时是2010年3月份,从这时开始,基金会原出纳王某可能感觉到压力,但是即便如此,她当时也没有停止私吞善款。
“当时,出纳王某找了一家她熟悉的审计师事务所,出了份假报告企图蒙骗我们,后来觉得瞒不住了,才向廖会长坦白了。”陈志实说,基于廖陵儿的信任,之前的审计都是由出纳找这家她熟悉的审计师事务所,“所以我们走法律程序,寻民事途径追讨会计和审计师事务所连带责任。”
之前基金为节省成本,只有出纳是常设的,会计和审计师事务所都是兼职,“她们也是漠不关心,基本上是出纳怎么报账,她们就怎么做账,也是够糊涂的。”陈志实说。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