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北京、杭州、温州报道
出租车行业——你知道它的存在,却不一定了解它的喜忧。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租车行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快速兴起,到成为目前中国客运领域里的重要力量,这期间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也留下了难以解决的隐患。
据交通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出租车110万辆,从业人员近230万人,可以说,出租车越来越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而庞大的行业,在近7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数量超过百起的集体“停运”事件。出租车从未消失,停运事件也从未停止,这仿佛一场停运的接力赛,一个地区接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连一个城市,停运事件在轮番上演。
2011年7月至9月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吉林等地出租车行业进行了调查采访。


8月1日,由于不满油价上涨和堵车影响收入,杭州多辆出租车从早上开始停运,部分出租车司机聚集在杭州湖州街一路口。IC
“抡起木棒,我没敢太使劲往下砸。说实话,心里有些不忍,但一木棒下去,还是把前机器盖砸了个大坑。”8月18日,温州出租车司机老汪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回忆前些日子温州出租车集体停运时的情景。老汪告诉记者,停运那天,温州绝大多数出租车都没有上路,为了惩罚“软骨头”,很多出租车司机把自己的车藏起来后,手持木棒、砖头等“武器”上街“巡逻”,发现仍然在拉活儿的出租车,就上前砸倒车镜、骂人或者扇司机耳光。“温州有3000多辆出租车,其中安徽籍司机大约占了80%,那一天我们安徽同乡几乎都没开车,都上街搞‘监督’去了。”
近几年来,出租车停运事件不断在各地上演,其中重庆、沈阳、杭州等地的出租车停运事件还一度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社会热点新闻。停运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停运的“胜利”
杭州,8月1日,星期一,早上7点半,小徐已经在路边站了30分钟,却连个出租车的影子也没有等到。眼看着上班要迟到了,他一边给公司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一边向一公里外的公交车站跑去……
这一天,很多杭州人发现,原先马路上随处可见的出租车,却集体停在杭州的汽车北站、登云路、湖州路、莫干山路等路段,司机也不招揽生意,只是三五成群地闲聊着。
“停工了,不干了,坐公交车去吧。”在莫干山路的一个路口处,树荫下七八位司机在打扑克,记者询问打车,几个人头也不抬。旁边一位看热闹的司机告诉记者,由于对高油价、收入减少等问题的不满,他们响应“业内”的号召,停运了,“杭州市一共8000多辆出租车,据说将有6000辆停运,现在就看政府怎么办啦。”该司机说。
“这个行业的问题,到了必须彻底解决的时候了。”杭州女出租车司机杨晓梅(化名)告诉记者,她开车11年,现在一个人顶一部车,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一天的毛收入大致在500块,每天要交份子钱220元,油费200元左右,这样下来一天她的收入只有80元左右,每个月的收入不到3000元——于是,她也参与了停运。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