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3月,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有一位青年,写下一封诀别信,投身追求共和的黄花岗起义,从容赴死。牺牲时年仅24岁,留下怀孕8个月的年轻妻子和5岁的幼子。
这位青年,就是被自己的敌人都赞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的林觉民,这封书信,就是传颂百年的《与妻书》。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11年4月初,在日本留学的林觉民回到了福州杨桥巷17号的家中。这时节,窗前的腊梅早已凋谢了。
因不是假期,也未提前打招呼,父亲林可珊对于儿子的突然出现,虽惊喜,但也有些担心,一再追问。林觉民解释说,日本放樱花假,几个日本同学想来一游,请他当导游。
林可珊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林可珊其实是林觉民的叔父,因为没有子嗣,大哥林孝觊就将觉民过继给他。林可珊从小对觉民疼爱有加,但思想极其活跃的儿子却总让他操心。
林觉民自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翱翔于天地的雄心毕现。他14岁考入福建全闽大学堂,一直是这所新式学校里最活跃、耀目的学生。全闽大学堂是戊戌维新的产物,思想激进者大有人在。林觉民的老师沈学监,是清朝第一批留美生,常发表教育救国之论。
少年觉民亦觉得当前教育腐化,力赞邹容《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l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觉民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其中收纳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小册子,订了《民报》《苏报》《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国女报》等进步报刊。
才思敏捷的林觉民尤善讲演,常常宣传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内锦巷七星君庙参加爱国社活动,发表了一篇题为《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说,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事后他对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在全闽大学堂任教习的林可珊对此忧心忡忡,希望学校严格管教。总教习叶肖韩劝解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浩然之气。”
更让林可珊担心的,是林觉民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的事。
1907年,林觉民留学日本,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德文。在这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林可珊听说同盟会中有不少革命党人,十分忧虑,常写信来让他退党,说太危险。林觉民回复道:“大人所不安者,恐儿学非所用,将有杀身之祸,今习文科,文科主心理、伦理诸学,岂有学心理、伦理之人而得祸者。”以此敷衍过去。
但林觉民在大学里显然并不只是在学习心理和伦理学。他翻译了一部《六国宪法论》,康、梁在日本宣传君主立宪时,他还写出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反对君主立宪,主张革命,实行共和。
遗憾的是,林觉民的共和思想最后没有能够流传下来,为国人所知。
“意洞来,天赞我也!”
事实上,林觉民这次突然回家,正是回来游说福建革命党人响应广州起义的。
1911年1月底,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赵声、黄兴分别任统筹部的正、副部长。
这已是同盟会领导的第10次武装起义。此前的起义全都失败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