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专户对冲产品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保证在市场单边运行下仍能规避系统性风险,获得一定的收益 这是今年以来不少基金公司推出专户产品时宣传的“噱头”。然而,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尽管“对冲型”专户产品数量日见增长,但部分产品在近期市场持续下跌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冲”优势,净值下跌较多。业内人士表示,量化投资人才紧缺成为掣肘“对冲”业务推进的重要原因。
对冲难保毫发无损
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点燃了机构投资者发展对冲产品的热情,近几个月就有数家基金公司发行了对冲型的专户产品。不过,迄今为止,市场上只有约十多只该类型产品,有一些公司的量化对冲产品刚成立不久,还没有全面展开运作。由于信息不公开,在市场持续探底的过程中,这些产品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尚无法完全为外界所知。
一位对股指期货业务和机构动向了解较多的业内人士表示,包括基金专户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在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市场下行风险方面总体做得不错。他表示,从相关统计资料来看,至少在截至今年中期时,对冲型的基金专户产品业绩表现总体令人满意。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采用对冲策略的专户产品在近一两个月中净值表现不佳,没有体现出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应有优势,也发生了公司和客户不满意、相关投资人员辞职走人的事情。
一边买入股票,一边利用股指期货对冲大盘下行风险,理论上是可以保证绝对收益的,这也是不少公司宣传的“远离市场波动,获取收益”的“噱头”所在。对于部分产品令人失望的表现,一家基金公司金融工程部总监分析认为,因为对冲投资涉及到双边过程,所以会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相关对冲产品买入了较多的中小盘股票,在股市下行的过程中跌幅较深,而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操作主要与沪深300指数有关,造成中小盘股票所产生的跌幅无法被全部覆盖,由此也就发生了亏损。
不过,他也表示,这种现象原本在情理之中:“一般来说,投资经理都会预想到这种可能性。但如果把全部的风险都覆盖了,那也就没法获得超额收益了。”
此外,一家今年发行了对冲型专户产品的基金公司内部人士也表示,在幅度很大的市场下跌过程中,该类产品不可能做到“毫发无损”。
人才紧缺制约发展
“你们一定以为基金公司在对冲套利方面步子很快,动作很大吧?其实未必。”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指出,虽然这的确是一个新的方向,但国内在量化投资与股指套利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有些公司是“先搭台后唱戏”,在产品设计差不多成形时再紧急募集人马。而且,一些公司在推出了挂着“对冲”名头的产品之后,对于对冲操作和套利交易也不见得会“涉水很深”。归根结底,都是缺人所致。
一位对量化投资了解较多的人士也认同这种看法。他表示,对冲和套利方面的人才,在券商中相对较强,而基金公司则格外紧缺。主要原因是证券公司市场化程度较高,忧患意识较强,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成建制的运作,早早成立了研究部门,建立了相关制度,有意识地开展人才培养等等。而基金公司则相对功利一些,一般会等到筹备发行相关产品时,才会考虑从别处“挖角”。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