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京来的游客调侃说:“我们也享受一把咱国家70年代外宾的待遇。”
为什么选择去朝鲜?不少中国游客的理由是这样的:再不去,等这个国家改革开放了,就看不到了。而飞往平壤的航班上,坐在记者身边、来自湖南的一位老太太说,她家老头提议要去朝鲜“忆苦思甜”。还有人承认是因为对这个神秘国家“好奇”,当然,也有游客像一位北京女孩那样,只想在长假里找个近的、能躲过国内“人海”的去处。
无论什么原因,仅“十一”这天,据说有约700名中国游客来到平壤,入住在羊角岛酒店。他们第一处被领去参观的就是中朝友谊塔,为牺牲的志愿军献花。在塔内摆放着两本烈士名册中,他们意外而又不意外地分别在首页发现了邱少云、黄继光和毛岸英的名字。此后游览板门店时,当人民军士兵作完讲解,以一句“朝鲜人民不会忘记抵抗共同敌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结尾,他们报以一片叫“好!”和热烈掌声。
中国游客们在酒店偌大的宴会厅里吃自助餐,坐了几十桌。一些人吃到朝鲜面包时,感叹说:“真好吃,就像咱们80年代的味道。”他们举着相机捕捉一切能捕捉以及允许被捕捉的镜头,忙着在各处景点留影,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各种领袖纪念碑塔,以及街头宣传画,它们的风格与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画极其相似。他们看到少年宫里孩子的演出,仿佛看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许多年纪稍长的中国游客都感到“穿越感”,他们站在平壤的当下,仿佛回眸自己国家的过去,他们利用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眼前在这个异国看到的现实。对《阿里郎》这种大型表演,他们也毫不陌生。其间革命史诗般的深情和悲壮,甚至让有些中国游客感动流泪。
在国际友谊展览馆,他们穿上统一的鞋套,自觉地凝神肃穆、排队向金日成的仿真腊像三鞠躬,然后惊叹“真的太像了”。一位来自哈尔滨的老人事后考问他的孙女:“金日成伟大不?”小姑娘果断地回答:“伟大。”“怎么个伟大?”小姑娘答不上来,爷爷轻轻打了她的手心,告诉她:因为金日成一直在东北抗日。
朝鲜导游用“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来称呼金日成,并告诉游客,在平壤,只有中国大使馆建在市区,其它国家使馆都在郊区。
导游找到了与中国游客的不少共同语言。当他说“朝鲜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你们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游客们大多会心地笑了起来。
这些社会主义国度的来客,在所住酒店的酒吧里喝酒谈笑,在酒店专设的赌场里大方地用人民币兑换筹码。一位北京来的游客调侃说:“我们也享受一把咱国家70年代外宾的待遇。”
不过从数据上看,中国游客似乎更愿前往军事分割线另一侧的韩国。据首尔方面的数字,“十一”七天有7万名中国游客前往首尔。(来源:青年参考,作者:包丽敏)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