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他在北京接待了多盟投资方之一的红点创投合伙人。张鹤打算问投资人一个问题:VIE的风波对多盟这样未来瞄准海外上市的公司是否有影响?
9月18日,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在资本界和互联网界掀起了一股VIE恐慌。该文称,中国证监会的内部报告建议,对VIE结构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消除VIE结构。
十天后,上海证券报一篇报道称,该消息纯属误传,实际情况是:证监会某研究部门人士日前撰写了一篇关于协议控制模式(VIE)的研究文章,供内部交流参考使用,远非所谓上报国务院的“研究报告”,这篇文章经非正式渠道流出,又被媒体讹传,产生了较大影响。
尽管如此,这一真假难辨的消息已经在互联网圈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支付宝的股权争夺风波,引爆了针对VIE的争论。 (张建辉/CFP/图)
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在微博上直言,国内所有拿到融资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上市和未上市的,全部是VIE结构,当然也包括京东商城。如果清理VIE,将引发互联网剧变,并让电商业的冬天提前到来。
最担心这一政策变化的是那些互联网创业者。他们刚跟投资人签订了投资合同,钱还没有到账。他们担心,一旦VIE监管变严,钱何时到账将是个问题。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前跟创业者从签订投资协议到资金到账,一般需要2-3个月的时间就能走完所有程序,现在需要4-6个月时间了。
“规则没有变,只是批得慢了。”在朱啸虎看来,就算VIE关上一扇门,肯定会有另外一扇窗打开。最坏的结果也就是VIE设计多出额外的监管手续而已。
无奈的制度设计
过去十余年间,中国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通过VIE敲开了海外资本市场的大门。
在中国,VIE的出现是缘自牌照管制。当外资无法进入中国一些被管制的行业时,才不得不采取VIE这样的变通方式。
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即可变利益实体,又称协议控制。这些协议控制一般是一组合同,签订双方是境内的外商独资公司和纯内资公司。
中国很多产业是有牌照管制的,特别是互联网、媒体等敏感行业。外资公司对这些受限领域有投资的兴趣,但没法做这个业务。内资有牌照和资质的公司,却又缺乏资金,难以做大。严格的国内资本市场堵住了国内企业在国内上市的道路,只能接受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者要获得投资回报,主要依靠上市后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这决定了想获得海外投资的国内公司,大都要去海外上市。于是,国内公司和海外投资者需要建立一个海外公司作为上市主体,同时,国内实际持牌的运营公司,跟海外上市的主体公司发生协议控制关系,以保证国内公司的收益等可以输送到海外上市公司。这时候,就需要设计一个VIE结构。
其基本步骤是,创始团队先在维京群岛建立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再跟投资方即VC和PE在开曼群岛共同设立一个公司,作为上市主体。这家公司去控制香港一家壳公司。
之所以选择维京群岛、开曼和香港,主要是可以规避税收等问题。海外公司的设立,有半个月时间和5万美元注册成本即可完成注册。
壳公司在中国设立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这家外商独资企业跟国内实际运营公司再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协议,这些协议控制合同就是VIE结构。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