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院校报考无门、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面对每年游戏行业数万人的缺口,教育部门却罕见地没有与时俱进。从目前国内唯一针对游戏研发领域的奖项,中国优秀游戏制作人评比(CGDA)的非专业组报名情况来看,报名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如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动画学院、中国林业大学等多媒体专业较为突出的大学;而培训机构则集中在水晶石、火星时代等动画类培训院校。参选学生的专业多数为动画类、美术类、计算机编程类专业。有趣的是,在这样一个唯一能够反映游戏专业教育现状的奖项中,却没有任何一个专门针对游戏的专业或机构参评。
如果教育缺口发生在10年前游戏产业的初创期时,尚容易理解。但是作为已经火爆了10年的求职热门领域,教育的缺口,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招聘会挤破门槛 游戏业却始终人才难求
据笔者了解,游戏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游戏美术、游戏编程、产品设计、数值策划、专业文案等专业性和经验性较强的领域,不仅对游戏需要有深入的专业认识,更需要对市场上主要产品有细致的了解。拿数值策划举例: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游戏理解程度太浅,数值设计往往脱离用户实际需求;而理解游戏需求的玩家则对数学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数据漏洞频出。而即是数学专业出身,又本身对游戏有兴趣和深入了解的毕业生,则可遇不可求。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动漫产业的扶植,美术类院校和专业,纷纷设立专业的动漫学院、动漫专业,而就业方向往往偏向于动画制作、3D制作、影片制作、广告制作方面,虽然此类专业也为游戏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半路出家的行为对于游戏的认识却参差不齐。通过中国优秀游戏制作人评比可以看出,非专业组设立的三个奖项中,2D美术设计和3D美术设计便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奖项。策划类、编程类、数值类干脆没有响应独立的奖项。非专业组唯一不是美术类的“最佳游戏创意奖”,则更多的为兴趣作品,总体质量相较于美术类奖项作品则存在差距——或者说美术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流的专业实力,而其他领域或由于教育的脱节,则更显“非专业”。

上届CGDA非专业组获奖选手多被游戏公司高薪聘用
另一方面,从理论和师资角度来看。作为全球最大的游戏消费市场的中国,从国外引进的游戏理论已经与中国本土企业的成功模式越来越远,所以外国的专家和中国的从业者对于中国游戏产业的认识和摸索,实际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在中国真正了解游戏,具备教授条件的往往都是游戏企业的重要岗位或管理者,无法分身施教。
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足,没有获得广泛认同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学生家长对于游戏就业方向和游戏产品本身的舆论争议,使游戏教育成为了学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尚未涉足的热门领域。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