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刘翔 实习记者 任琦 / 文 刘丽杰 / 摄
“7月2日《非诚勿扰》中的物理男嘉宾,谁能找到?”姬十三在果壳网发帖疾呼,仿佛自己对那位理科男一见钟情一样。
姬十三实在看不过去,那位很可爱很清秀的男生整场被调戏,主持人、女嘉宾又像看怪物一样对待他,只因这位仁兄写了一封另类情书:
“有一天,你在我的参考系里静止,你透过我的瞳孔衍射在我的视网膜上留下一道艾里斑,于是我知道:我的生命经历了一个不可逆过程……”
“那是典型的冷浪漫,果壳太适合他了。”看来,已经有另一个舞台在冲理科男招手了。
松鼠觅食
这位长着娃娃脸、智商很高的神经生物学博士,“萌”走了不少女生的心,堪比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谢耳朵。
“在海岛生活了19年,学了11年生物学,杀过老鼠,养过猴子,写过一阵子专栏谋生,后来搞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姬十三在微博上这样介绍自己。他与谢耳朵一样,有着异于常人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多年藏在文字背后,与表情一起隐没的是姬十三的原名——嵇晓华。在校期间,他以幽默的文风扫出科技专栏一片天,毕业后便选择了自由撰稿人这个差事。毕竟,想做“舞台”主角的博士不会安心于小范围的狂欢。
2008年4月,一个名为“科学松鼠会”的博客成立,博主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号“松鼠”。这些松鼠多是国内外的自然科学作家,以及供职于科技类媒体的撰稿人。与姬十三一样,他们也都擅长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使枯燥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群博,8个月后,日流量竟达到了3万。
看着心中的舞台有了雏形,姬十三开始考虑怎样让松鼠向更好的组织形态和方向发展。自然界的松鼠苦于如何拨开坚果,科学界的“松鼠”发愁资金的来源。科学家们的严谨与热情,在那时显得很无力。
试水商业
NGO,还是商业化?
得到公益圈的认可,并没有想象中容易。2009年科学松鼠会申请NGO处处碰壁,姬十三便加速了松鼠会的商业化进程,注册了一家名为“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第一单生意是为CCTV 10的科学节目做策划。
2009年下半年,随着松鼠会名气的扩大,不少公关公司敲开了姬十三的门,希望松鼠会用自己传播方面的优势,为一些科技企业做宣传。如果把这当做商业模式,未尝不可。但松鼠们一直将科学松鼠会当做NGO,他们会同意吗?
姬十三首先投了反对票。
一年后,形势开始转变,公益圈也开始接受一些创新形式。这意味着,姬十三有了新的选择。
于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诞生了,叫“果壳”。
果壳,哈姆雷特说到过,史蒂芬·霍金写到过,但偶然在洗澡时想到此名的姬十三,也有自己的理解: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这里所谈论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与松鼠会不同,果壳是商业化的,是要挣钱的。
引入风投
这不是反哺。
关于果壳,经常被一些媒体写成为“反哺”松鼠而存在。姬十三只能苦笑,甚至有些反感。因为果壳网和松鼠会在运营上是完全独立的。
“现在,有105只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松鼠,通过华语写作的方式,参与松鼠会的工作。”姬十三强调,“松鼠会是一个作者协会。”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