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用地成交各项指标全线下滑
与商业办公用地出尽风头相比,住宅市场的调控政策严重冲击了开发商对住宅用地的热情,去年住宅用地出让中频现的“天价地”一去难再返,今年成交的大部分住宅地块无论在成交平均楼面价、溢价率还是在成交面积上都不及去年。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土地成交面积方面,前三季度成交土地面积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1%。商办用地和工业用地成交量均有所增加,商办用地同比增加约21%,工业用地同比增加达53%。但住宅用地成交面积下跌,同比下降10.7%。
而在前三季度成交楼面价方面,总体楼面价从1276元/平米下降至1085元/平米,下跌15%,其中住宅用地成交楼面价下跌幅度较大,从1658元/平米下跌至1503元/平米,同比下降9.3%,工业用地从305元/平米下跌至293元/平米,同比下降4%,但商办用地却同比增长5.5%。总体而言,今年前三季度的土地溢价率显然是持续走低的,前三季度成交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3.4%,去年同期为26.8%,土地市场降温明显。
北京70%土地被中小企业斩获
事实上,北京住宅用地交易市场之所以冷清,与大型房企对一线城市的预期改变有关。受连续不断的金融、信贷等调控政策的影响,房企在一线城市拿地的热情被明显冲淡,一些大型房产企业逐渐将战线转移至二三线城市,开辟二三线城市新的市场,放缓了在一线城市拿地的步伐。
北京中原地产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出让的86块经营性用地中,近70%的土地被一些中小型房企获得。据资料显示,限购政策后,仅在5月份,保利地产就同时在成都、上海、广州、南昌等城市再次获得多宗土地,土地成交价合计超过55亿元。而中海地产在政策出台不久,接连在南昌和大连两地拿下5宗住宅用地。
而二三线城市也并没有辜负这些房企的期望,今年前7月,万科、恒大、中海、富力等中国房地产界标杆性企业的销售业绩主要来源于二三线城市,恒大更是在全中国布局达到了60多个城市,而一线城市的销售业绩仅占今年业绩的5.9%。
关于今年四季度土地市场的发展走势,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院长陈亮认为,年底政府土地放量在即,但企业难于积极拿地。今年1-9月公开出让商品住宅用地315.8公顷,仅完成年度计划(1220公顷纯商品住宅用地)的25.9%,可见年底的推地压力很大。但是,从前三季度的规律来看,即便是土地大量入市,倘若地块位置、规模不具备吸引力,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之下,四季度很难有企业去积极“埋单”。(桂瑰)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