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多年前,秦朝在楚人的赤帜当中灰飞烟灭。100年前,清朝在武昌首义的枪声过后土崩瓦解。在历史舞台上,我国第一个王朝与最后一个王朝的谢幕虽各不同,但都是由湖北的楚裔为其敲响的丧钟。历史上的楚人为何如此愈挫愈勇,楚人精神为何如此源远流长?这些问题促使我们去追根溯源,探究楚人的经历及其精神。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据记载,楚人的公族是祝融的后裔,在颛顼、帝喾、唐尧时代曾担任火正,负责观象授时与烧荒守燎等职事。夏商时期,祝融部落开始分化,武丁时期更是遭到殷人的打击,其中的芈姓季连一支不得已迁居豫西南的丹、淅之阳。商朝末年,芈姓的首领是鬻熊“子事文王”,但因其早卒,这个部落未能和邻居一起征商,遭到周人的疑忌。鬻熊之子熊丽率部迁于汉水南面的雎山之间躬耕,直至西周早期的熊绎时代才被封于楚,位居五等爵位的最低一级。楚国与楚人之号,因此而来。
从早期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不难发现楚人及其先民是有着一技之长的族群,且有着沉稳与机敏的性格。但是,由于其总是依附于强邻大族,处在寄人篱下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忍辱负重,为旧主和新主殚精竭虑。《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晋人栾武子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楚人早年历史的真实反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为楚人日后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基础,可谓楚人精神之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楚武王时代开始,楚文化进入茁长期。武王熊通是国之英主,在他的治理下,楚国疆域东达汉水,北与邓邻,西近彭水,南至大江。继位的文王越汉水,出方城,占领淮、汉之间,深入中原腹地。成王时,楚国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隐然已有霸主之实。庄王灭庸国后观兵周郊,最终问鼎中原。
随着国力的增强,楚人性格当中曾经被压抑的锐气和勇力得以展现。武王与文王为了开疆拓土,双双死于征途;成王与庄王,一个与齐国争霸,一个与晋国争霸,秉承了先君遗志。出方城北上让楚人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得以争名于朝;缘淮域东下让楚人掌握了经济命脉,得以争利于市。在这一时期,楚文化正式形成。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敛翼待时的精神为楚国的奔轶绝尘奠定了基调,可谓楚人精神之二。
“抚有蛮夷,以属诸夏”
先秦时期,江汉平原的居民主要是三苗后裔。此外,在西周时期,这里还有周人分封的一批姬姓或姻亲诸侯国、一些南迁的小国以及商代就在此扎根的方国或部落。这些居民造就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也奠定了湖北地区芊绵多姿的文化特色。
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楚人的基本方针是兼容并包,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楚文化的鼎盛期是在湖北度过的,在这里,楚国以沮、漳流域为中心,打造出了一个“地方五千余里”,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颍、泗、沂,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水流域的东周第一大国,创造出了青铜冶铸技术、丝织和刺绣技术、髹漆艺术、老庄哲学、屈骚文学、美术与乐舞等光辉灿烂的文化。
“抚有蛮夷,以属诸夏”。这种兼收并蓄的精神为楚文化的精彩绝艳创立了条件,可谓楚人精神之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都),楚顷襄王携众退保于陈。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挥师南下,攻破寿郢,俘获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