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10月14日),万众期盼的中国9月经济数据出炉。散户先一看,乐了!CPI连续2个月回落。但仔细一看,傻了!9月出口同比增长17.1%,较上月狂掉7.4个百分点。这时,最后的希望自然就落在货币政策转向上。在通胀回落与出口放缓的夹缝中,A股还会继续反弹吗?
货币政策短期难松动
通胀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据统计局数据,9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6.1%,不仅低于8月同比水平6.2%,也略好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6.2%。分项数据中,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涨2.9%、消费品和服务项目则分别上涨7.3%和3%。
事实上,这已是CPI自今年7月同比见顶后连续第二个月回落。但如果看环比数据,你或许才会有更真实的感觉,物价还在上涨。今年9月,CPI环比上涨0.5%,增速明显高于8月的0.3%。同时,9月的环比增速,也与7月并列为年内最高。
很多人将这一原因归结为大假因素,这并没有错。9月不仅有中秋节,更是在国庆节前夕。由于后者是一年中难得的黄金周,很多人自然会提前集中购买商品。从本次CPI分类别项目中可以看到,食品的环比涨幅最大,达到1.1%,衣着和烟酒用品其次,分别为0.9%和0.6%。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以往,目前机构几乎一边倒地认为CPI将持续回落,但通胀压力仍然存在。其中,野村认为,9月通胀同比回落,符合市场预期。在CPI篮子的8个类别中,家庭设备用品、服装和烟酒类的价格上涨,主要受基数效应和大宗商品降价影响,预计四季度CPI会继续回落。摩根大通则发报告称,由于预期占CPI组成约30%的食品价格将松动,加上基数效应影响,CPI应将进一步放缓。另外,通胀推动因素之一的房价已开始放缓,如果政府的紧缩政策没有任何重大改变,在未来的数月可能将出现下跌。
通胀如果顺势回落,这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是与经济一起加速回落,人们恐怕会听到那个令人生厌的词:衰退。如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似乎遇到了一些问题。据数据披露,我国9月出口总额1696.73亿美元,环比下降2.1%,同比增长17.1%。而与8月相比,出口增速更 大幅回落7.4个百分点。这不禁让人担忧,如果以欧盟为首的海外经济持续低迷,出口还会持续滑落。
好了,到这里,你是否认为通胀回落加上出口低迷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转向宽松,特别在关于温州企业老板“跑路”的报道层出不穷之时。现实却是,在今年年内,恐怕都很难看到实质性的货币宽松。
国海证券宏观研究员邹璐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由于10~12月的食品价格很难较去年同期超预期。加上大宗商品等输入性价格放缓,预计CPI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不过9月非食品和服务项价格上涨仍较明显,这可能会在长期推高CPI。另一方面,预计央行仍将在年内维持偏紧货币政策,最主要原因是尽管经济持续放缓,但目前基准利率较通胀相比并不高。只要银行利率没升至7%~8%,都没必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最可能的是,对某些信贷紧张的中小企业进行定向宽松。从这个角度看,短期货币工具实施空间会相对有限。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