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3位副教授(三级)被降级为讲师,3名讲师被聘任为助教……东北大学在近期组织的聘期考核中,首次真正打破职务职称终身制,有9人因聘期考核不合格而被降级,29人因与所聘岗位的聘期目标差距较大而被降薪,占参与本轮考核教师队伍的近3%。
东北大学副校长王福利介绍,在教育部推行的岗位聘任制中,每一级都有考核的任务和目标。在此次聘期考核中,东北大学搭建了“劣汰”机制,将未完成聘期目标的人员大致分为两类:“红线”和“黄线”,“红线”为“不合格”,“黄线”为“暂定合格”,但要降薪。
东北大学人事处处长王玉琦介绍,“红线”主要包括三类人员:因思想道德或学术道德给学校声誉带来不良影响,或在聘期考核中弄虚作假的教师;主要精力未放在校内工作上的教师;距离完成聘期目标业务要求差距很大且教学任务极少的教师。“黄线”主要指承担了部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但距离完成聘期目标任务或本职工作还有较大差距的人员。“学校坚决反对教师单纯以挣钱为目的,从事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工作。这样不仅会使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下降,而且考核很难过关!”
在此次降级的9人中,比较典型的是一位副教授:原来是副教授三级岗位,降级后成了讲师一级岗位。“仅工资和津贴,每月至少损失1000多元,占收入的1/4。”王玉琦说,该副教授被降级的原因是近3年基本没上课,在科研上也没有任何建树。
王玉琦介绍,这种“能上能下”的考核,打破了一些教师头脑中职务、职称“终身制”的观念。“这是学校的第二期考核,在第一期考核中,凡是被告诫警示的老师,这次考核都特别出色。”
文法学院全院教师仅100人左右,在这次考核中有8人被降薪,包括2位教授。“这次考核教学、科研并重,动了真格,全过程公开透明,教师比较服气。”院长张雷说,“在这种严格的考核下,按资排辈的现象明显减少,脱颖而出的中青年教师越来越多。”
信息学院教授钱晓龙说:“这样的考核可防止一些教师获得较高职称后失去进取动力,也能让一些教师对照考核找到差距。”
张雷同时指出,在制度设计中,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避免因过于看重科研论文而让一些教学效果很好的教师评不上教授。
记者点评
“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平庸者难以顺利“让贤”、让位,一直是高校发展的“痛处”。
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滞后,制约了高校人员进出;人员合理流动、教师资源共享还缺乏有效机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一评终身”的观念长期存在等。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东北大学的实践,初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平台,带了一个很好的头。“优胜劣汰”是个完整的机制,只有真正把劣汰建立起了,才能更好地引导、促进、鼓励优者胜出。 (记者 何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