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企向三四线城市拓展是目前房地产市场最热的话题之一,多家品牌房地产企业的业绩攀升,被业内人士归功于是企业提前布局三四线城市而带动的增长。根据中房信此前的调查,万科、恒大、碧桂园等公司均因为在三线城市的开发而受益。
然而,向三四线城市的拓展,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前,安徽和县政府再次就土地违规问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澄清,该县碧桂园项目所以会卷入土地违规风波,是因为“土地指标少了,巢湖市又卡得比较紧,所以只能一边盖房子一边挂牌出让土地给碧桂园”,而碧桂园本身对此并不知情。
由于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让不规范,很多房地产企业在拓展三四线城市市场时需要警惕,避免陷入各种各样的陷阱。
碧桂园风波:开发商“被违规”
今年10月10日,碧桂园宣布其位于安徽和县的如山湖项目新一期单位将投放市场。2007年至今,该项目开发已逾4年,而距离2009年国庆期间该项目首次面市,也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如果仅从项目本身来看,其与碧桂园一贯坚持的大城市郊区拿地开发的模式并无不同,但由于当地政府的违规操作引发的一场土地违规风波,使得该项目受到了外界的极大关注。
今年4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网上公示了 “5起公开通报的国土资源领域违法违规案件”,针对安徽省和县政府违法批、占土地案,国土资源部公开了最终的处理意见,和县也因此遭遇了一场“官场地震”。
针对该事件,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殷旭飞指出,土地违规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和县政府,而在问及此前土地违规问题的内情时,安徽和县副县长刘金星则表示 “土地指标少了,巢湖市又卡得比较紧,所以只能一边盖房子一边挂牌”。
按照最终调查结果,和县政府分别在2007年6月和2009年8月将总占地面积为3034.89亩的土地出让给碧桂园,而目前碧桂园实际拿到的已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仅为2130.5亩,依此来看,刘金星所谓的“指标太少”,其缺口将近1000亩。
公开资料则显示,2007年,碧桂园与和县县政府签订综合性开发项目,但在签订协议书之时,对于和县并未拿到相应的建设用地许可证的事实,碧桂园几乎还“蒙在鼓里”。
土地陷阱产生原因
按照刘金星的解释,碧桂园对上述土地违规事件其实一无所知,既然如此,这场沸沸扬扬的土地违规风波无异于一个“陷阱”,其幕后“推手”到底是什么?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用地指标下达到各市之后,会存在一些地方政府指标“不够用”的情况,但对于某些地方政府来说,引入房地产开发是拉动GDP增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为了“保增长,保项目”,即使冒违规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数据显示,碧桂园最终拿到的2130.5亩用地的总地价为3.59亿元,合16.86万元/亩,按照和县最初的设想,如果3034.89亩土地得以全部出让,那么仅此一项,当地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就将增加1.5亿元。
类似碧桂园这样的大型房企,进驻三四线城市进行开发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另一个利好消息则是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以如山湖项目为例,据了解,包括工地、物业和酒店在内,该项目吸收的当地劳动力超过1000人。数据显示,2008年石杨镇农民人均收入仅4388元/年,而碧桂园给这些劳动力的工资少则1000元-1500元/月,多则100元/天,房地产项目进驻之后,当地农民收入早已今非昔比。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