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10年来,新课改实施的现状如何?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如何评价?他们对下一个阶段的推进有哪些建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日前举办的“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了其与中国教育网合作开展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网络调查结果。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在内的全国29个省区市的近4000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调查,其中城区、乡镇、农村分布均匀。
仅四分之一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
问卷涉及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与10年课改效果的总体性评价问题。从统计结果看,74%的教师认同“合作、自主、探究”的新课改理念,63%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开展。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新课程改革后,您觉得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的提问,回答“改变很大”的占9.8%,“有较大改变”的占22.5%,“有一定改变”的占51%,“没有多少改变”的占17%。在主要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为52%,以小组讨论为主的为26%,以讲授式为主的仅为22%,这些数据显示了教师能够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启发式教学的比例明显提升。
一位在河北省某县级市任教的语文教师这样评价新课改10年:“我觉得确实有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尤其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高效课堂自然形成了。”
但是,和对新课改理念与开展状况的高度认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们对新课改实际成效评价偏低。
“新课改对于育人的核心理念缺少与世界接轨,不能很好地吸收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小学教材并无多少新意,文字拙劣;课改重视学科教学‘术’的层面的研讨,往往见‘术’不见‘人’……新课改的成效可以说微乎其微。”这是江苏一位语文老师在调查中对新课改的评价。这样的观点在这次调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对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为21.3%,即仅有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满意。
新课改后教学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社会公众对新课改所寄予的期望。那么,10年来这个目标实现得如何?
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另外,有高达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的观点。
安徽一位英语教师提出自己的具体意见:“要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应该删减课本内容,如英语课本后面的生词量太多,我们农村学生接受不了,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每册书删掉1~2个单元,学生负担就轻了。”
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34.2%的教师认为与以前相比差不多,仅有8.5%的教师认为有所减轻。对于“新课改是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的提问,11%的教师认为“促进很大”,41.3%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促进”,两者共计52.3%;此外,认为效果“不明显”的为31%,认为“应试教育”更加严重的为16.7%。这些数据显示,城乡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认同度不是太高。
新课改在高中成效最差
回复该发言
调查称新课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在高中成效最差
2 回复:调查称新课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在高中成效最差
小不点972011-10-20 16:52:16 发表
调查显示,新课改在城乡之间、中学和小学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有62%的老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的观点。有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
对于不同学段,教师们认为小学的新课改开展最好,其次是初中,高中的成效较差。
关于“新课改实施中主要问题”的回答,认为“评价和考试没有变”居第一位、“教育资源不足”居第二位、“师资培训跟不上”居第三。教师能力不足、领导工作不力、推进速度过快等,都是影响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矛头指向的主要是高考(微博)制度,认为高考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缺乏外部环境,新课改理念就很难实现。而农村教师更多关注资源不足和缺乏师资培训的状况。
新课改应当探索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
“对于影响亿万青少年的课程改革而言,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课程改革应该成为上下互动和相互调适的过程。”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在完成问卷整理后最大的感觉是,课程改革很难用“成功”或“失败”这样的传统二元思维来评价,教师对新课改总体评价较低,与新课改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及配套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高考体制,这是新课改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王丽认为,目前新课改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行政动员的方式。下一阶段的改革,是否可以探索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推进之路,从而使课改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政府则以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支持等有效支撑为主,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革策略。本报记者 李新玲
回复该发言
对于不同学段,教师们认为小学的新课改开展最好,其次是初中,高中的成效较差。
关于“新课改实施中主要问题”的回答,认为“评价和考试没有变”居第一位、“教育资源不足”居第二位、“师资培训跟不上”居第三。教师能力不足、领导工作不力、推进速度过快等,都是影响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矛头指向的主要是高考(微博)制度,认为高考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缺乏外部环境,新课改理念就很难实现。而农村教师更多关注资源不足和缺乏师资培训的状况。
新课改应当探索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
“对于影响亿万青少年的课程改革而言,10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课程改革应该成为上下互动和相互调适的过程。”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在完成问卷整理后最大的感觉是,课程改革很难用“成功”或“失败”这样的传统二元思维来评价,教师对新课改总体评价较低,与新课改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及配套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高考体制,这是新课改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王丽认为,目前新课改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行政动员的方式。下一阶段的改革,是否可以探索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推进之路,从而使课改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政府则以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支持等有效支撑为主,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革策略。本报记者 李新玲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