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破产、不能退市的*ST盛润们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畸形儿。图/东方IC
2011年10月18日,*ST盛润跌停。在此之前的十多个交易日里,这只股票有过9个跌停板。
不要以为这是随A股颓势的正常下跌——从8月10日至9月26日,这只股票曾连续拉出18个涨停板,涨幅高达140%。
有人称*ST盛润为“ST金泰第二”,言外之意就是这是只令人瞠目的“妖股”。
事实上,在此前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ST盛润作为一家没有任何主营业务与营业收入的“僵尸公司”,背负着高达数十亿元的债务,只能靠债务重组和变卖资产勉强维系上市资格。
这家“僵尸公司”为何迟迟不能破产或者退市?支持它持续生存至今的动力来自何方?在苟延残喘地苦熬数年之后,竟然等来了堪称特大利好的重组,最大获益者是何方神圣?
“我们主要做股票经营”
2011年8月10日,停牌一年多的*ST盛润伴随着一则重组公告正式复牌。公告称,公司拟以4.3元/股的价格,新增发行9.38亿股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富奥公司。富奥公司是由一汽集团将其所属的9家全资和8家合资零部件企业合并组建而成的。
也就是说,如果重组成功,*ST盛润将摇身一变成为净资产近2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而持续下跌,源于市场对9月26日2600多万股限售股解禁的恐慌。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位于深圳泰然工业区的盛润股份公司,一位身着便装的女士坐在前台无聊地玩弄着手机。记者表明身份,并表示想了解公司重组后的业务变化情况。该女士愣了愣后,向记者表示,“我们不做业务,主要是做股票经营的”。
这种不经意间的奇怪回答,意外地点明了这家上市公司过去多年的经营实质。
据*ST盛润的历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自2006年以后便没有任何主营业务,之所以至今尚未退市,全靠2006年回拨坏账准备金和2009年拍卖房产所带来的非经营性收入,得以避过“连续三年亏损”的退市门槛。其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股东权益为-21亿元,相当于11000余名股东人均负债近20万元。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家名为瑞福德投资的企业及其关联企业(以下简称“瑞福德系”)不仅实际控制着包括*ST盛润在内的三家上市公司,而且在过去数年中以种种手法将*ST盛润的两大主营业务安吉尔饮水机和嘉年印刷剥离,使得*ST盛润成为了仅剩巨额债务的“空壳公司”。
而南方周末记者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这一“掏空上市公司”的故事背后,更隐藏着一段错综复杂的国企改制风波。
“改制富豪”的诞生与内讧
据公开资料显示,*ST盛润的前身*ST英达,即由深圳市轻工局转制而成的莱英达集团,1998年时集团下属企业达192家,总资产80亿元,并曾是深圳市计划重点培育的六大“超百亿”国企集团之一。
然而到了2000年前后,由于前期的盲目扩张,加上对其他企业贷款担保(其中仅中华自行车贷款担保金额就高达10亿元以上)造成的巨额负债,包括莱英达集团在内的一批大型国企纷纷陷入资不抵债的经营困境。
就在这时,一场国企改制的风潮将上市公司们带到了命运转折点:*ST英达从2001年就开始了“金蝉蜕壳”的准备:一方面利用财政部颁布的“八项计提”政策,令上市公司负债剧增;另一方面则通过司法途径,将上市公司内尚存的优质资产判决剥离。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