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阳光文化基金会和参与活动博物 馆领导向绿源学校赠送工具书

2、神奇的“红蓝”眼镜

3、原来戴上眼镜画面是可以变的

4、一年级的同学在“钟琴车”上尝试演奏

5、体验机制压币

6、地图上的博物馆

7、找答案

8、天文馆的“有奖问答”
“阳光下成长·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打工子弟学校 与历史知识“零”距离
2011年10月21日下午,“阳光下成长·流动的博物馆”活动走进北京市朝阳区绿源学校,这是五环内少有的一家打工子弟学校,目前小学部的在校师生有1000余人。流动的博物馆走进学校,是“阳光下成长”公益项目联手北京文博交流馆,给孩子们带来一次零距离接触历史文物的机会。
让“博物馆”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是“阳光下成长”公益项目的一次创新之举。以往在带打工子弟外出观摩场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都要为孩子购买意外保险来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保障,但很多打工子弟同学因为无法提供身份证号码不能办理报销而错失了机会。既然孩子不能“走出去”,那就让展馆“走进来”!这个想法和北京文博交流馆“流动的博物馆”活动的初衷不谋而合,双方的合作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接触到平日里只能在电视或博物馆里学到的知识。
经过一上午的布置,绿源学校不大的操场上被各种展品占满了。北京大钟寺古钟艺术博物馆“钟琴车”展演,将车载现代铸造的编钟和机电传动的乐曲,送到学生身边,展示古代编钟造型、铸造、音律等方面的科学和技术;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的传统动手项目机器压币,让孩子亲自动手转动机器摇把,体验机制压币的过程和工艺;北京文博交流馆围绕“文物修复”主题,将文物修复的相关知识,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汇集、整理、制作出30块精美的展板来介绍文物修复的过程;北京天文馆将星座知识制作成3D展板,并且给每块展板都配备了一个“红蓝”眼镜,让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到星座之间星星的位置;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的“行走的北京人”科普展与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北京城开始的地方”科普展一同献上自然科学的科普知识。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工作人员还设计了有奖问答,答对问题的同学们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纪念品。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