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1/41B6E072E476279AA2C46002718005AC.jpg)
彼得·巴菲特
彼得·巴菲特 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子,音乐家、作曲家、慈善家和作家。曾赢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精华的一幕“火舞”配乐也出自他的手笔。
文|林夏生 图|本刊资料库
这个年头,“富二代”这个词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但是,如果他的父亲,是“股神”沃伦·巴菲特呢?
彼得·巴菲特给出了一个答案。
如果他顶着“巴菲特”家族的光环进入华尔街,也许可以少奋斗三十年。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他选择了和父亲截然不同的一条路—“我的出身完全符合大家对‘富二代’的设想,但我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样生活。”
他没有成为华尔街金童,而是选择成为了一个音乐人。他不仅没有豪宅和豪车,甚至还必须担忧自己的下一个作品找不找得到赞助、能不能获得成功。
正如沃伦·巴菲特的家训所说,“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根银汤匙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插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彼得·巴菲特没有得到父亲在物质上的扶持,却有了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
金钱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出生在巴菲特家族,势必就和金钱脱不了关系。实际上,“父亲从未给我开过任何一张大额支票。”彼得说。小时候,彼得有很少的零用钱,这也不是他伸手要来的,而是通过给家里做家务挣来的—如果他借了几块钱到市区去,回家的时候还得把剩下的零钱给带上。
当父亲还没有成为后来那个响当当的沃伦·巴菲特时,就已经开始教儿子靠自己的双手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全球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辍学后,他拿着从祖父那里分得的9万美金遗产,开始了自己追寻梦想的音乐之路。那一年,彼得19岁。第一次靠自己的音乐挣来的100美元,被他郑重地装裱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就给了自己一种动力。”那一年,彼得23岁。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打零工、做房奴、挣钱养家……跟很多人一样,彼得曾经迷失在房地产商构建的泡沫里,也曾经因为自己的作品不被顾客待见而感到沮丧,还曾在为自己的音乐剧梦想筹款而到处碰壁—没有人愿意相信他无法负担这笔钱,更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父亲、“股神”沃伦·巴菲特居然不会出这笔钱。“很多人不理解,在儿子最需要的时候,为什么他不掏钱出来?但我能理解,这是父亲在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他对我的尊重和爱。”
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在彼得的身上—他的父亲可是身家超过400亿美金的股神!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 别忘了,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决定将自己财产中的370亿美金捐给比尔·盖茨和马琳达基金会,然后给自己的三个孩子各自留了10亿美金。
当然,10亿也是个大数目!有了这笔钱,下半生还需要努力工作吗?很抱歉,让大家失望了,这笔钱压根就不是给彼得和他的两个哥哥姐姐花销的—巴菲特让孩子们管理着不同的慈善基金会,“尽管我管理着这么庞大的资金,但它一定是要捐赠出去的。”父亲的决定并没有让彼得觉得意外。“对我们来说,要把这10亿美金的慈善事业做好已经是很大的责任,我们也需要每天学习怎么样去管理。挣钱不容易,把钱用好更不容易。”
成功是什么?
杨澜曾经说过:作为股神巴菲特的儿子,你可以不搞金融投资,但你不可以不成功。但在彼得的新书《做你自己》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如果我觉得收垃圾是我一生的快乐,我父母也会高兴地看着我每天挂在卡车后面。”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