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性是一门科学,一种文明。所以,《男孩女孩》问世并投入使用,是孩子生理的需要,也顺应了孩子心理的需要。虽然不少家长对此仍有一些担忧,派出代表聆听这堂课,即便他们表示对老师的讲课内容予以接受,但仍怀疑老师的上课尺度是否恰当。家长的这种心态,实际上也反映出颇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性知识、性教育方面的整体性缺失。我们往往是在这种缺失中长大,容易抱着一种潜在怀疑心理来打量性教育课堂。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期间,都会为子女书包中放上避孕器具,还会给孩子传授青春期心理知识;在澳洲的中学,学校厕所的墙上都贴有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之所以成为孩子们的生活常识,是社会和家长把孩子懂得这些常识既而学会保护自己,看作人生的必经过程。这并非家长与学校鼓励孩子去恋爱,去试探性,而是一种青春期精神健康上的正面引导。因为任何东西堵不如疏,十多岁的孩子,是荷尔蒙分泌最旺盛期,正常人均对异性好奇有性冲动。关键是大人要去关心与疏导他们,使其学会去自我疏解性苦闷并实现健康过渡。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