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富人,你可以选择不做慈善,你当然有这个权利。或者,你可以找个托辞——比方说,自己财富还没达到盖茨发起的“慈善誓言”受邀门槛,还得拼命挣钱,有待时日,你自会第一时刻加入,并捐出你一半财富。
是的,这都没有问题。
更要紧的是,慈善并非富人的专利。每个人,无论贫富,不分贵贱,都可以做慈善。在美国,这个现代慈善较为成熟的国家,其85%的捐款来自普通民众,只有15%来自大企业和富豪。而今日中国,普通民众每年捐款却仅占到20%左右。难怪乎,去年“巴比”来华时,拉斐特城堡酒店附近那场号称“平民慈善叫板巴比晚饭”的平民晚宴,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出娱乐色彩十足的恶作剧罢了。
但一年之后,平民公益的力量在中国已初显峥嵘。
就在这个慈善业阵痛之年,正当慈善机构募款量急速锐减之时,一些由普通人发起、普通人参与的公益项目已风生水起。最为典型者,便是由媒体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项目,短短四五个月,便筹募善款1700万元,为十个省份的上万名贫困学生“烹制”了免费午餐。
类似“免费午餐”这样的公益项目,之所以能快速推进并筹得巨额善款,得益于微博这样的新媒体渠道。随着“微博热”升温,全新的互动慈善模式应运而生。
慈善,曾一度被国人贴上富人标签,让平民敬而远之。但在微博时代,任何一个微小的举动,都可以为善意的传播加油。即便是轻点一下鼠标,转发一个公益帖,都有可能促成一个“微公益”项目;再微小的“善意”,只要不乏应者,汇聚起来,足以温暖他人,照亮弱者的前行。
当然了,你不一定非得实操某个公益项目。哪怕在微博上信手涂鸦,甚至是宣泄情绪,没准也能表达善意。你只需记录所见所闻,就算只是一个转载,都可以让“善意”扩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当普通的“微”小力量聚集起来,那些黑暗势力便无可遁形——这何尝不是一种公益行为?
本刊特别从微博江湖里请来五位“公益大侠”,他们有的以一己言论推动社会事件进程,有的以微博为募捐平台,救济苍生。听听他们如何通过“微公益”促进人间大善吧!(详情参见本期封面故事《微博侠》)
“微公益”当然不限于微博公益。它离每个人都很近,并不需要你付出太多时间、金钱和精力,也不需要你去公益机构上班。很简单——你就在公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儿,或者给需要鼓励的孩子一个微笑,然后坚持。
让少数人做很多,这不是公益和慈善的本意。只需每个人做一点点,聚沙成塔,让“微不足道”的付出通过每个自发个体,渗透到社会需求的各个角落,使越来越多的公益围观者成为公益参与者、受益者。
人人行善,润物细无声,这才是“微公益”的精神特征。
还等什么呢?人类还能阻止你做慈善吗?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