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义杰
据10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网站消息,交通运输部《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24日起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11月25日。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对出租汽车驾驶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拟从事出租汽车客运服务的驾驶人员应当申请参加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
很大程度上,出租车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其文明程度与否决定着公众对这个城市的整体印象。然而,出租车又因为部分司机的素质不够,导致了老百姓颇有异议。绕路、拒载、话语不文明等现象十分普遍。如今,交通运输部拟通过从业资格管理,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儿来提高驾驶员素质,用心虽苦,但想法却是不靠谱。
实际上,正如很多网友的跟帖,“哎呀,好大的新闻。我们这里出租司机要办从业资格证都两年了,交通部才出这个文件?”“可爱的大叔,出租车实行从业资格在我们这里已经流行好多年了”,诸如重庆、浙江、吉林等很多地方早已经搞出租车司机准入了,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做了很多年,但实际效果如何呢?以笔者长春生活的经验,司机还是那个司机,素质那是那个素质。而交通运输部无视这些经验仍旧提出这么个草案,被网友嘲讽为“没钱花了,想着收钱啊”也就成为必然。
出租车素质难以提高的问题在哪里?10月23日CCTV《朝闻天下》栏目播出《聚焦打车难》节目给我们了答案,记者调查显示北京打车难成为常态,一名出租司机称基本上所有司机每天都拒载两到三个客人,而另一名司机主动对记者说出租车拒载是正常现象,不拒载倒不正常了。一方面是拒载的正常,另一方面公众对此无可奈何,也就说明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司机)不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所以,要想提高提高司机素质,不是提高门槛儿,而是放开门槛儿,让出租车行业真正市场化。试想,竞争激烈后,出租车司机还能对上帝使脸色吗?
出租车司机素质困局,源于政府拍卖出租车运营权,只面向出租车公司,而不面向个人,由此形成了“政府——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的三级管理,这样便导致了政府垄断了出租车运营权,而出租车司机制约着司机,而原本的供需两方的消费者处于空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司机唯一要做的就是,供好自己的“份子钱”,那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我们回顾一下,出租行业的停运问题、份子钱问题等都是源自政府在出租车行业的掣肘,而要想改变这种困局,那就是政府从出租行业抽身,让出租车行业改变半行政、半市场的畸形状态,而如今交通运输部不是去放权,在这里又想揽权,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