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4日,在示威者聚集的纽约祖科蒂公园,一个小型乐队在演奏助威。 图/湖水
也许除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以外,只有外星人入侵才能激发起全世界如此的狂热。这场没有明确诉求的占领运动,引燃了全球对于青年贫困的恐慌。
“请大家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这场运动有一个危机。”左翼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站在自由广场上演讲,他告诫诸君,不希望在以后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只剩下“噢,我们那时候多年轻,那次运动真美好……”
不过,这也正是这场占领运动的魅力所在,它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领袖,只有一群愤怒的人,用温和而又文艺的手段,表达着自己言说不明的情绪。
Adbusters的巅峰之作
10月6日,李辉第一次看到了示威的人们。他是复旦大学的政治学教师,这学期正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当天在弗利广场(Foley Square)有个规模很大的游行集会,“好像全纽约的人都来了,很热闹,就像是在中国赶庙会一样。”
随着游行的大队,李辉从弗利广场一路走到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也就是占领者露营的地方。一只大喇叭反复播放着口号:“我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把手放进口袋,却只摸到自己的腿!”
人群中有人戴上“V怪客”的面具(在电影中,“V”是一个反政府主义者);还有人把自己化装成了咬着美元的僵尸;游行队列中甚至有人还仿照《华尔街日报》,印制了山寨的《占领华尔街日报》……
道路两边站满了警察,不过他们毫不干预,在整个游行中,没有任何的愤怒、恐惧,基本上就是一个大Party。“很快乐,这是唯一的感受。”李辉说。
此后,李辉又数次前往华尔街,他惊叹地发现整个祖科蒂公园在示威者的组织中,成为了一个功能划分完整有序的临时社区:在这个3000平米左右的小公园中,有一个供应点,类似于厨房;有一个医疗中心;一个专职理发的区域;西北角是用来交流和诉苦的,在最东边,则是乐队表演的地方……
一位供职于华尔街的技术人员说,自己每天到达办公室之前,都要先穿越一片“海洋”——铺满睡袋的地面上,睡眼惺忪的示威者从蓝色的防水布下爬出,四处寻找香烟和咖啡。仿佛置身于伍德斯托克。
活动组织者最初的目标,是在9月17日当天,吸引两万人到纽约华尔街,让示威者成为“华尔街的一道风景线”。显然,他们早已超额完成了任务。
活动的发起者是“Adbusters.org”网站,它实际上是个非营利的,宣传反消费主义和环保主义的加拿大社会活动组织。
根据英文维基词条,该组织在1989年由Kalle Lasn和Bill Schmalz在温哥华创办,自称是“一个在信息时代中,热衷于发展新的社会运动的艺术家、活动家、作家、嬉皮士、学生和教育者组成的全球性网络”。
此前,Adbusters也曾策划过一些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活动,包括“无购物日”(Buy Nothing Day)、“不看电视周”(TV Turnoff Week)等。
而这次“占领华尔街”无疑是Adbusters迄今为止的最成功的作品,这次运动的艺术参与已经达到了某种规模,甚至超过了一个艺术双年展所起的效益。
事实上,不少艺术家已经干脆就把它当成了一次双年展,他们把这次活动称为“占领华尔街双年展”(Wall Street Occupennial)。美国的艺术家们甚至为这次“双年展”建立了网站,并发表檄文——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