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恐慌下的派对
1 一场恐慌下的派对
羊幂是鲨比2011-10-27 21:09:56 发表
10月4日,在示威者聚集的纽约祖科蒂公园,一个小型乐队在演奏助威。 图/湖水
也许除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以外,只有外星人入侵才能激发起全世界如此的狂热。这场没有明确诉求的占领运动,引燃了全球对于青年贫困的恐慌。
“请大家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这场运动有一个危机。”左翼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站在自由广场上演讲,他告诫诸君,不希望在以后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只剩下“噢,我们那时候多年轻,那次运动真美好……”
不过,这也正是这场占领运动的魅力所在,它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领袖,只有一群愤怒的人,用温和而又文艺的手段,表达着自己言说不明的情绪。
Adbusters的巅峰之作
10月6日,李辉第一次看到了示威的人们。他是复旦大学的政治学教师,这学期正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当天在弗利广场(Foley Square)有个规模很大的游行集会,“好像全纽约的人都来了,很热闹,就像是在中国赶庙会一样。”
随着游行的大队,李辉从弗利广场一路走到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也就是占领者露营的地方。一只大喇叭反复播放着口号:“我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把手放进口袋,却只摸到自己的腿!”
人群中有人戴上“V怪客”的面具(在电影中,“V”是一个反政府主义者);还有人把自己化装成了咬着美元的僵尸;游行队列中甚至有人还仿照《华尔街日报》,印制了山寨的《占领华尔街日报》……
道路两边站满了警察,不过他们毫不干预,在整个游行中,没有任何的愤怒、恐惧,基本上就是一个大Party。“很快乐,这是唯一的感受。”李辉说。
此后,李辉又数次前往华尔街,他惊叹地发现整个祖科蒂公园在示威者的组织中,成为了一个功能划分完整有序的临时社区:在这个3000平米左右的小公园中,有一个供应点,类似于厨房;有一个医疗中心;一个专职理发的区域;西北角是用来交流和诉苦的,在最东边,则是乐队表演的地方……
一位供职于华尔街的技术人员说,自己每天到达办公室之前,都要先穿越一片“海洋”——铺满睡袋的地面上,睡眼惺忪的示威者从蓝色的防水布下爬出,四处寻找香烟和咖啡。仿佛置身于伍德斯托克。
活动组织者最初的目标,是在9月17日当天,吸引两万人到纽约华尔街,让示威者成为“华尔街的一道风景线”。显然,他们早已超额完成了任务。
活动的发起者是“Adbusters.org”网站,它实际上是个非营利的,宣传反消费主义和环保主义的加拿大社会活动组织。
根据英文维基词条,该组织在1989年由Kalle Lasn和Bill Schmalz在温哥华创办,自称是“一个在信息时代中,热衷于发展新的社会运动的艺术家、活动家、作家、嬉皮士、学生和教育者组成的全球性网络”。
此前,Adbusters也曾策划过一些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活动,包括“无购物日”(Buy Nothing Day)、“不看电视周”(TV Turnoff Week)等。
而这次“占领华尔街”无疑是Adbusters迄今为止的最成功的作品,这次运动的艺术参与已经达到了某种规模,甚至超过了一个艺术双年展所起的效益。
事实上,不少艺术家已经干脆就把它当成了一次双年展,他们把这次活动称为“占领华尔街双年展”(Wall Street Occupennial)。美国的艺术家们甚至为这次“双年展”建立了网站,并发表檄文——
回复该发言
10月4日,在示威者聚集的纽约祖科蒂公园,一个小型乐队在演奏助威。 图/湖水
也许除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以外,只有外星人入侵才能激发起全世界如此的狂热。这场没有明确诉求的占领运动,引燃了全球对于青年贫困的恐慌。
“请大家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这场运动有一个危机。”左翼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站在自由广场上演讲,他告诫诸君,不希望在以后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只剩下“噢,我们那时候多年轻,那次运动真美好……”
不过,这也正是这场占领运动的魅力所在,它没有明确的纲领,没有领袖,只有一群愤怒的人,用温和而又文艺的手段,表达着自己言说不明的情绪。
Adbusters的巅峰之作
10月6日,李辉第一次看到了示威的人们。他是复旦大学的政治学教师,这学期正好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当天在弗利广场(Foley Square)有个规模很大的游行集会,“好像全纽约的人都来了,很热闹,就像是在中国赶庙会一样。”
随着游行的大队,李辉从弗利广场一路走到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也就是占领者露营的地方。一只大喇叭反复播放着口号:“我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把手放进口袋,却只摸到自己的腿!”
人群中有人戴上“V怪客”的面具(在电影中,“V”是一个反政府主义者);还有人把自己化装成了咬着美元的僵尸;游行队列中甚至有人还仿照《华尔街日报》,印制了山寨的《占领华尔街日报》……
道路两边站满了警察,不过他们毫不干预,在整个游行中,没有任何的愤怒、恐惧,基本上就是一个大Party。“很快乐,这是唯一的感受。”李辉说。
此后,李辉又数次前往华尔街,他惊叹地发现整个祖科蒂公园在示威者的组织中,成为了一个功能划分完整有序的临时社区:在这个3000平米左右的小公园中,有一个供应点,类似于厨房;有一个医疗中心;一个专职理发的区域;西北角是用来交流和诉苦的,在最东边,则是乐队表演的地方……
一位供职于华尔街的技术人员说,自己每天到达办公室之前,都要先穿越一片“海洋”——铺满睡袋的地面上,睡眼惺忪的示威者从蓝色的防水布下爬出,四处寻找香烟和咖啡。仿佛置身于伍德斯托克。
活动组织者最初的目标,是在9月17日当天,吸引两万人到纽约华尔街,让示威者成为“华尔街的一道风景线”。显然,他们早已超额完成了任务。
活动的发起者是“Adbusters.org”网站,它实际上是个非营利的,宣传反消费主义和环保主义的加拿大社会活动组织。
根据英文维基词条,该组织在1989年由Kalle Lasn和Bill Schmalz在温哥华创办,自称是“一个在信息时代中,热衷于发展新的社会运动的艺术家、活动家、作家、嬉皮士、学生和教育者组成的全球性网络”。
此前,Adbusters也曾策划过一些在西方颇有影响的活动,包括“无购物日”(Buy Nothing Day)、“不看电视周”(TV Turnoff Week)等。
而这次“占领华尔街”无疑是Adbusters迄今为止的最成功的作品,这次运动的艺术参与已经达到了某种规模,甚至超过了一个艺术双年展所起的效益。
事实上,不少艺术家已经干脆就把它当成了一次双年展,他们把这次活动称为“占领华尔街双年展”(Wall Street Occupennial)。美国的艺术家们甚至为这次“双年展”建立了网站,并发表檄文——
回复该发言
2 回复:一场恐慌下的派对
羊幂是鲨比2011-10-27 21:09:56 发表
“Wall Street Occupennial”是一次对艺术家的紧急召集令,它鼓励艺术家们对正在进行的“占领华尔街”活动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相信,艺术家们在“这个维护和促进民主的公共空间”的事件里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免费午餐和诉求不明
由于“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由一家“文艺”网站发起,并且最初参加者大多是些看上去不谙世事的“文艺青年”,因此被广泛批评为“没有具体目标的街头行为艺术”。他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那些大银行的位置在哪儿。
从曼哈顿区南部延伸到百老汇路的华尔街,全长不过524米,但因为聚集了美国的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这里一度是美国金融行业的象征。但早在20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陆续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几公里外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现在的华尔街已经“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心理概念”。
这也难怪福克斯电视台的评论员查尔斯·盖斯帕里若在节目中近乎刻薄地评论说,示威者几周没刷牙洗脸,浑身臭气,“可惜连纽约地图都不会看”。
25岁的罗伯茨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他曾是个垃圾清理工,去年失业。两周前加入“占领华尔街”活动,一直在祖科蒂公园安营扎寨。
“我已经待了12天,胖了5斤。”他坐在地上,倚着身后那张写有“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的标语牌说:“在这里,吃得比家里还好。”
作为政治学的教师,李辉特别乐于去关注一场运动的政治诉求,而这场源自文艺基因的占领,在反抗主题上的模糊性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人们反对的是华尔街的贪婪,要求更有实质性的民主等等,这其实让政府根本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
目前居住在纽约的朱萧木,最近因为其在个人微博上持续发表很多占领华尔街的信息而备受关注。在他早前发步的一条微博照片中,一位年轻的女性正裸露着上身,作为一枚人体雕塑,模仿着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副叫做《自由引导人民》的油画,只不过她现在高举的是美国国旗。
“最开始是那些叫喊着要给富人加税的人,后来出现了女权运动分子、环保人士、社会主义者、信仰宗教自由等等,借这一次的游行,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碰到一个宣传禁止核电的人,还把我当做了日本人。”朱萧木说。
在游行集会上,人们的口号也显得凌乱,有反战的,有要求加工资的,议题远远超出了华尔街,或者说占领华尔街事件并没有提出一个那么清晰的方案,“于是游行就成了社会宣泄的大派对。”
美国财经类网站TheStree发起了一项调查,其目的非常可笑——了解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抗议活动,抗议的到底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17.44%的人是抗议贫富不均;29.96%的人是仇富心理;5.32%是经济不景气;5.45%是政治斗争;有19.57%的人选择了美国上流社会的贪婪;还有20.37%的人也许自己也不明白,于是选择了“上述因素都包含在内”。
革命或派对
在更早些的时候,华尔街上已经出现过震撼的艺术表演。50个人突然出现在华尔街上,有看门人、咖啡小弟、私人教练、接线生……其中一些人慢了下来,放松领带,解下衬衫,脱掉裤子。
“他光着屁股——我的天呐!”一个女人惊叫,她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突如其来的裸体秀。这一段“脱衣秀”实际上是艺术家Zefrey Throwell策划的行为艺术——“视觉占领华尔街”。
“这是一次教育的尝试”,Throwell希望利用这次活动将聚光灯打到华尔街,“这是条该死的过于神秘的街道,华尔街应该要更透明。”他希望这件作品能创造“一个荒诞的弗洛伊德式的噩梦”,他称之为“华尔街暴露”。
回复该发言
免费午餐和诉求不明
由于“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由一家“文艺”网站发起,并且最初参加者大多是些看上去不谙世事的“文艺青年”,因此被广泛批评为“没有具体目标的街头行为艺术”。他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那些大银行的位置在哪儿。
从曼哈顿区南部延伸到百老汇路的华尔街,全长不过524米,但因为聚集了美国的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这里一度是美国金融行业的象征。但早在20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陆续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几公里外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现在的华尔街已经“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心理概念”。
这也难怪福克斯电视台的评论员查尔斯·盖斯帕里若在节目中近乎刻薄地评论说,示威者几周没刷牙洗脸,浑身臭气,“可惜连纽约地图都不会看”。
25岁的罗伯茨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他曾是个垃圾清理工,去年失业。两周前加入“占领华尔街”活动,一直在祖科蒂公园安营扎寨。
“我已经待了12天,胖了5斤。”他坐在地上,倚着身后那张写有“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的标语牌说:“在这里,吃得比家里还好。”
作为政治学的教师,李辉特别乐于去关注一场运动的政治诉求,而这场源自文艺基因的占领,在反抗主题上的模糊性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人们反对的是华尔街的贪婪,要求更有实质性的民主等等,这其实让政府根本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
目前居住在纽约的朱萧木,最近因为其在个人微博上持续发表很多占领华尔街的信息而备受关注。在他早前发步的一条微博照片中,一位年轻的女性正裸露着上身,作为一枚人体雕塑,模仿着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副叫做《自由引导人民》的油画,只不过她现在高举的是美国国旗。
“最开始是那些叫喊着要给富人加税的人,后来出现了女权运动分子、环保人士、社会主义者、信仰宗教自由等等,借这一次的游行,表达自己的观点。我碰到一个宣传禁止核电的人,还把我当做了日本人。”朱萧木说。
在游行集会上,人们的口号也显得凌乱,有反战的,有要求加工资的,议题远远超出了华尔街,或者说占领华尔街事件并没有提出一个那么清晰的方案,“于是游行就成了社会宣泄的大派对。”
美国财经类网站TheStree发起了一项调查,其目的非常可笑——了解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抗议活动,抗议的到底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17.44%的人是抗议贫富不均;29.96%的人是仇富心理;5.32%是经济不景气;5.45%是政治斗争;有19.57%的人选择了美国上流社会的贪婪;还有20.37%的人也许自己也不明白,于是选择了“上述因素都包含在内”。
革命或派对
在更早些的时候,华尔街上已经出现过震撼的艺术表演。50个人突然出现在华尔街上,有看门人、咖啡小弟、私人教练、接线生……其中一些人慢了下来,放松领带,解下衬衫,脱掉裤子。
“他光着屁股——我的天呐!”一个女人惊叫,她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突如其来的裸体秀。这一段“脱衣秀”实际上是艺术家Zefrey Throwell策划的行为艺术——“视觉占领华尔街”。
“这是一次教育的尝试”,Throwell希望利用这次活动将聚光灯打到华尔街,“这是条该死的过于神秘的街道,华尔街应该要更透明。”他希望这件作品能创造“一个荒诞的弗洛伊德式的噩梦”,他称之为“华尔街暴露”。
回复该发言
3 回复:一场恐慌下的派对
羊幂是鲨比2011-10-27 21:09:56 发表
尽管Throwell希望公众将华尔街上的裸体秀和金融大势联系在一起,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理解力。Throwell并不介意:“表演者和观众会觉得他们这一天的生活发生了轻微的、不明原因的改变,华尔街的生活也被短暂地扰乱了。这就很成功了!”
实际上,目前正在华尔街进行的占领活动,本身带来的也是对我们生活不明原因的改变。当然很多人本身想表达的东西也各不相同。
也许正因为过于随意和艺术化,才让“占领华尔街”有了更丰富的可诠释性,也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共鸣。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行为艺术,不同的人也解读出了不同的味道。
虽然散漫是个弱点,但也因为它不设限,所以能吸引到不同背景者,包括工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加入。“与反战争运动或民权运动相比,它们(‘占领华尔街’运动)更快赢得民心。”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吉特林评论说。
“在运动成气候之前,提出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的目标就是占领本身。”整个活动的策划者Adbuster解释道:“占领意味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产生特定目标,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体不停地问什么是目标,就错了。在占领过程中,由于群众们无领导、水平化的特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实践。”
不过现实中,很多国家对此却存在着误解。美国《纽约客》杂志评论称,“占领华尔街”运动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使民族主义者觅到一丝“革命气息”。很多媒体也津津乐道于“运动凸显美国高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观点。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愿意把“占领华尔街”想象为是一场阶级革命,但对于众多美国人来说,那只是一场派对,没有任何人希望血染曼哈顿。
当运动席卷到欧洲的时候,刻板严肃的欧洲人,采用的就是不那么幽默的方式。在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葡萄牙“占领”最后都演变成了流血冲突。他们并没有恰当地理解“文艺占领华尔街”的精髓。
回复该发言
实际上,目前正在华尔街进行的占领活动,本身带来的也是对我们生活不明原因的改变。当然很多人本身想表达的东西也各不相同。
也许正因为过于随意和艺术化,才让“占领华尔街”有了更丰富的可诠释性,也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共鸣。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行为艺术,不同的人也解读出了不同的味道。
虽然散漫是个弱点,但也因为它不设限,所以能吸引到不同背景者,包括工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加入。“与反战争运动或民权运动相比,它们(‘占领华尔街’运动)更快赢得民心。”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吉特林评论说。
“在运动成气候之前,提出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的目标就是占领本身。”整个活动的策划者Adbuster解释道:“占领意味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产生特定目标,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体不停地问什么是目标,就错了。在占领过程中,由于群众们无领导、水平化的特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民主实践。”
不过现实中,很多国家对此却存在着误解。美国《纽约客》杂志评论称,“占领华尔街”运动对于某些国家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使民族主义者觅到一丝“革命气息”。很多媒体也津津乐道于“运动凸显美国高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观点。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愿意把“占领华尔街”想象为是一场阶级革命,但对于众多美国人来说,那只是一场派对,没有任何人希望血染曼哈顿。
当运动席卷到欧洲的时候,刻板严肃的欧洲人,采用的就是不那么幽默的方式。在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葡萄牙“占领”最后都演变成了流血冲突。他们并没有恰当地理解“文艺占领华尔街”的精髓。
回复该发言
共有3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