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广告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希望把那些爱幻想又爱游戏的人钓上钩。许多游戏公司就是靠这群无辜的家伙才存活下来的。如果可能的话,游戏公司当然希望能雇到经验丰富又天真无邪的空想家,可惜世界上不存在这种动物——据WilliamBlake(注:此人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著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的权威观察,所有人,要么天真无邪,要么经验丰富,不存在二者兼具的人。
“激情”不过是雇主的一个借口罢了。在这个游戏行业里,因为激情,你就必须疯狂地加班加点,并且对少得可怜的工资毫无怨言。许多招聘广告都强调应聘者要有激情,至于雇员的薪水能过上什么品质的生活,基本上绝口不提。
他们提过员工的育儿扶助、家庭保险或休假计划吗?没有!他们所做的就是保证来应聘的是单身汉,而且对家庭生活漠不关心,对休假更是兴趣索然。
这种行径一方面伤害了无辜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也麻烦了HR。因为诱人的广告词只能保证吸引到的家伙对电子游戏充满激情,至于是否具有入行的资格就另当别论了。这意味着一大帮家伙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发出了自己的工作申请表,而事实上自己并不胜任那份工作。HR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人挑拣出去。
激情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所谓激情,好比一团燃烧的火,是一种无法驾驭的渴望或其他情绪,如愤怒。当这种情绪发展到极端形式,麻烦就大了。如果任其发展壮大,激情就会变成一种自我沉溺。这种感觉似乎很美,但其本身与创意或成效没有半点关系,和才能就更是毫无瓜葛。

艺术需要激情。真实的艺术来源于灵魂,艺术家必须满怀激情地相信自己的所做所为。没有激情参与的创作只是浪费时间。艺术离不开激情还因为艺术远比游戏行业包含更多的激情。
游戏行业的产物大部分并不是艺术品。对于那些坚持追随自己的梦想、全然不顾梦想所指的空想家,请另谋高就吧,本行业需要的只是200个像工蜂一样能生产能销售的员工。
PeterMolyneux(游戏《神鬼寓言》首席设计师)是业内出了名的梦想家,但他可不属于编写代码和模拟场景的一员。游戏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机会像他那样“指点江山”。
公司下达旨意了:“2014年我们要推出一款全新的赛车游戏,你和你还有你去完成车轮的部分,你和你还有你去搞定消音器的部分。”领旨照办,不然就等着被炒吧。游戏开发就是一种极为耗体的工作,特别是对那些位于行业最底层的人而言。
激情过剩还有一个问题。毕竟这是一种颇为原始又无理的情绪,所以一旦情绪上来了,怎么可能跟其他人搞好关系呢?如果我的激情告诉我游戏要这么做,而制作人的激情又说游戏应该那么做,口舌之战怕是在所难免。游戏不是电影,谁也不是创意的权威,整个项目也不是受一个制作人的热情摆布。游戏开发是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其中必然存在妥协和协商。
所以,当你面对一大堆沉闷又重复的工作还要不断地向自己的幻想妥协时,你怎么保证热情的火焰不熄灭?答案就是,你不必费劲地护住那点火苗。当激情的浪潮消退,支撑你渡过难关的就是职业性。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