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家》2011年第21期封面

对于前几年的激进,宋卫平轻描淡写的解释是,“从上学以来就没有得过第二名。(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摄影:步恩撒)
这是一家在历次调控中历次受伤又历次复活的地产“活标本”。激进的高负债发展模式,每次都把绿城及其创始人宋卫平推向危险的边缘。
绿城危局,把调控、地产业以及宋卫平的局限与尴尬全照了出来
文 | 本刊记者 黄秋丽 编辑 | 王琦
“我不会轻易让自己失败。”我们面前的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跟传说中的“狂人”宋卫平,判若两人。他理性、思辨、平和,语言体系强大,有知识分子的本色。但总会有一个时刻,他会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强烈的好恶—
“这几年我们努力发展、拼命发展、高负债发展,你以为我们不知道设置安全系数?2005年调控来了,2008年来了,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去年它会来、今年它会来吗?来了应对就是!”
不过,对于绿城发展策略的激进,宋也承认:“对行业形势预判有失误”。他话锋一转,“你没学过历史,你懂什么叫快和慢?”
一个多月来,围绕着绿城的刺激眼球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爆发:从“收购门”、“信托门”,再到“从香港退市”传言,这家公司被推到非常敏感的地带。在这个楼市调控风声鹤唳的当口,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淡忘了它的“以品质取胜”,而把它当成“调控的风向标”。
采访宋卫平是一次发现之旅。在他的表达中,房子是“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艺术、有生命”的,而不仅是一个建筑物,“它要经得起时间的洗磨”。从他纵横捭阖、带有哲学味儿的话语体系中可以看出,他对世界有过严肃、成体系的思考。在25岁时,他就认真地研究了“人类将往何处去”的命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不能算是知识分子。”
跟宋卫平一样,绿城是地产业界非常特别的一家公司。它时而狂飙突进,时而危机四伏。楼市高潮时,它是土地市场的豪客;调控时,它是最危险的公司—2005年调控,绿城涉险过关;2008年的调控,再度命悬一线,政府的救市政策却让它惊天大逆转,一跃成为规模仅次于万科的行业第二名;这一次调控,它再次走到了命运的低谷。
意外的是,这家赌徒式的公司,却被行业人士普遍的赞誉、同情。
“如果绿城倒了,那是行业的悲哀。”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说,绿城是中国最优秀的房地产公司,该倒闭的应该是那些产品做得差、不对客户负责的企业。“这很不公平!”他重重地补上一句。
还有人干脆称宋卫平是地产业的“品质教父”,甚至有人把他喻为业界的“乔布斯”。他的偏执、对品质近乎极限的追求,让绿城一骑绝尘,成为行业中在产品上最难以超越的公司。“没有绿城的长三角,乃至整个房地产行业,会是什么样的?”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反问。
绿城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为何屡次身陷险境?从2010年就开始向轻资产转型的它,能熬过这一段寒冬吗?如果调控最后“杀”死的是这样的公司,这是绿城的悲哀还是调控的悲哀?
存货压顶
10月19日上午,宋卫平去看了杭州郊区的一个楼盘。那是家全国知名开发商开发的楼盘,跟绿城一样,以中高端物业为主。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