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们将苹果视为产品创新的先锋,但有意思的是,在过去数年间,苹果股价似乎有一种奇怪的规律:每当其发布一款革命性的新产品时,股价在短期内就开始下跌。
以五款产品为例:iMac、iPod、iPhone、MacBook Air和iPad,它们都是在苹果公司发展史上甚至整个产业具有标杆意义的产品:iPod重塑音乐业,iPhone改变了无线互联,iPad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它们不仅为苹果公司带来巨额利润,也引发众多厂商竞相效仿。
第一代版本的iMac、iPod、iPhone、MacBook Air和iPad的发布时间分别是1998年8月15日、2001年10月23日, 2007年1月9日、2008年1月15日和2010年1月27日。
除了iPod以外,其余四款产品在发布后的一个月内,苹果股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最大时跌幅超过20%。只有iPod发布后的股价表现还算不错(一个月内上涨逾9%),但在发布最初的5天,股价却累计下跌逾7%。

影响股价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来讲,如果一个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后,接连几周股价持续下跌,或者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市场不看好,或者是因为竞争对手的产品比它更有市场,再或者是受大环境拖累,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刚好都不景气。
但是,这些原因套在苹果公司头上似乎都不太合适。苹果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它的产品直到乔布斯在镁光灯下揭开幕布的那一瞬间之前,外界对它的细节仍一无所知,iPod、iPhone、iPad 这类先锋之作,当时还没有可以与之参照的产品,而一旦发布,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获得的拥趸数量又令同业艳羡。
苹果近年来的成长非常扎实:手握巨额现金储备,没有负债,产品风靡全球。然而,类似上述股价与基本面的悖论,并不难在苹果的历史K线图上找到。2007年8月上半个月,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近3%,而同期苹果股价下跌11%,是大盘跌幅的三倍;2008年金融危机时代,苹果曾接连几个季度刷新了业绩,但当年苹果股价跌去近60%。

以技术与设计完美结合而闻名的苹果,股价却常常在新品发布后受挫,华尔街似乎有反应过度之嫌。但是如果以较长的时间标准来看,就是另一番情景了:在过去12年,苹果股价累计上涨了约14倍。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苹果一度被亏损和裁员的阴影缠绕,连能否生存下去都值得怀疑。直到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才渐渐恢复元气。然而,即使在他重掌大权的最初几年,外界对苹果未来的成长性仍充满疑虑。
《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的一篇报道颇有代表性。该报记者当时采访了一位叫David Dreman的投资主管,后者态度鲜明地表示:“我认为苹果不是一只理想的长线价值股,也无法设想会在今年结束后继续持有该股。”在同一篇报道里,摩根士丹利称,它对苹果的评级是“中性”。
当时的乔布斯,虽然已经推出了革命性的iPod,但还没有像今日这般在各行各业获得如此广泛的认可。翻看那时的旧报纸,彼时的投资人普遍担心,苹果的股价也许在短期内可以上涨,但要长期持续上涨不太可能。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