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晨报讯 两年前,很多人通过媒体都关注过一位名叫黄蛉的学生。他用甲骨文写作高考(微博)作文,但因内容偏题仅得8分。该生后来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后又被川大破格转入本部深造,然而,近日校方专门为其返聘的教授何崝认为学生“浮夸”而提出辞呈。[详细]
据报道,老教授之所以不再当黄蛉的指导教师,直接起因是违背了他的意图,接受媒体采访,夸夸其谈。再就是,经过两年的教育,指导老师发现他不是这块料。[详细]
这些理由让人很迷惑,一个学生接受媒体的采访是他的自由;这名指导老师已经指导了两年,是不是这块料,应该早就发现,为何却坚持了这么久?当初为何川大会这么看重这名学生,让其连续破格,实现“两级跳”呢?难道在录取的时候,仅凭新闻报道,根本没有听任何专家的意见?
从目前的消息分析,川大在录取这名学生时,并没有充分的考虑,这就是学校并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来接纳这名学生,以至于出现这名教授不干,这名学生的未来就没有了着落的情况。
抛开对这名学生真实水平的深入考查问题,这反映出川大在录取这名“怪才”时的急功近利,为了追逐当初的社会热点,炒作新闻,而不顾基本的办学规律。这种情况,在我国大学的办学中极为普遍。最近,北大、清华、人大等校公布自主招生的新政策。一种意见是,大学自主招生根据社会变化,推出新政策,反映出大学的进步,但从办学角度看,这只会导致大学在追逐所谓的社会热点时,失去个性与特色。并且由于招生政策、标准的随意变动,教育总处于非常态之中,大家不知道,明年又会出什么政策,今年的政策明年会不会取消。
我国的大学,独立性和自主性都遭遇行政化的困扰,这是办学决策随意,不能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原因——迎合社会热点,随意调整学校政策,制造炒作点,成为不少大学行政领导的办学思维。如此一来,大学在不断变招出新中,成为“四不像”,而这样的大学,能形成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吗?
无标题文档 欢迎各教育机构、高校联系合作! 内容:010—82558107 广告:010—82558598
网易高考生家长QQ群:169977054 网易高考生QQ群:171906279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