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9月,杨永智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给同学们做关于创业的演讲。
网易科技讯 10月31日消息
百纳信息CEO杨永智也许不希望你认为他的公司只是“开发出一款浏览器”——像《新闻联播》说的那样。他想做的,是向移动应用开发者提供“围墙花园”机制之外的另外一种机会。
一个移动应用只有通过应用商店的审核,或是买通ROM作者预装,才可能出现在用户的机器上。杨永智希望开发者能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机会,改变这一局面。
如今的杨永智很忙。他刚从国外飞回来,在北京要接连不断的参加各种峰会。他的时间表以小时为单位被精确的分割,在网易科技采访当中接了一个电话,按掉一个电话,采访完后就匆匆奔赴下一个会场,一边接电话一边送客。
一个朋友打电话推荐一个UX部门的应聘者,他当场让对方把简历发过来。公司现在有100多人,北京有30多人,急缺优秀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一切源于用户体验
杨永智出学校后没多久就进入了微软。微软给人留下刻板的印象,苹果正相反,在用户体验上追求极致,而杨永智所在的亚洲工程院可能是全微软长得最像苹果的地方。在这里,他最早接触微软的人机交互技术,包括Surface触摸界面和语音即时通信;他察觉到手机联系人是最天然的社交网络,因此对移动互联网萌生了兴趣。但对他日后影响最深的,恐怕是执着追求用户体验对他的冲击。
谈到国内浏览器以节省流量为卖点的时候,杨永智说:“那个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我也不想替用户节省流量。也不是说我们就不能比别人做得好,但是流量和用户体验本身是冲突的,这没办法调和。我们宁可牺牲一些流量来保证用户体验。”
怎样做出用户体验最佳的产品?杨永智希望HTML5可以作为载体。他不止一次提过,希望互联网未来的交互都通过Web完成,而浏览器将成为完美入口。
在做出百余款应用“撒网”之后,杨永智将目光聚焦到海豚浏览器上。尽管也担心大鳄侵入,但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在产品形态上引导对手。海豚为移动浏览器贡献了手势、插件和多标签的理念,为后来者所效仿。
杨永智说:“360这些桌面端的强者在移动互联网依然很强大,但不像在PC那么强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入口是被严格控制的,苹果只能通过App Store,Android好一点,但入口也单一很多。”巨头们占领用户桌面的光景已难重现。这在给海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启迪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找一个最好的市场
2010年初,海豚浏览器登陆Android平台。迈出了第一步的杨永智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不管是手机网络带宽,还是终端续航能力,都不足以支撑Web应用达到甚至超越原生应用的表现;
第二,移动平台浏览器有很多,而且门槛不高,绝大多数是内建浏览器的外壳,与系统的结合并不紧密;
第三,求助于应用市场的用户习惯并未改变,而要想完全替代原生应用,网页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期待网络和机器条件改善只能听天由命,但最初耕耘的市场可以自己选择。杨永智选择了首先开垦美国市场。不仅因为美国市场最大,还有那里以官方市场为主,较为规范;用户素质佳;终端和网络质量都比较好。他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一炮打响。
为此,海豚的团队可称国际化的范本——几个月后美国的科技媒体来采访,得知团队来自中国,都很惊讶。海豚大量聘请美国本土员工进行设计和产品构思,以及负责当地营销,他们的名片上印着公司地址在“北京·武汉·旧金山”。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