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渭源县当地一商店门口写的“尊师重教”的标语。这种标语随处可见。(杨登峰/摄)

宣恩县椒园镇龙井小学老师陈松华夫妇迁入新居。(田丹/摄)
人民网消息:目前,我国有800余万乡村教师,他们肩负着亿万乡村孩子的教育使命,更担负着改善乡村人口素质的重任。然而,在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却令人堪忧,尤其是住房状况,不少乡村教师仍面临着“奉献一辈子,盼房一辈子”的处境。
“安居”方可“乐业”。只有切实改善乡村教师的住房状况,方能留住人才,提升教师们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从而提升我国农村的教育质量。
尴尬的现实 工作多年居无定所
【关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有这样一条乡村教师给安徽省合肥市市委领导留言的帖子:我和妻子都是肥东县八斗小学的教师,我们和本校十几位老教师近20年来一直住在学校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危房里。刮风天,房顶往下掉土、掉灰、掉小虫;下雨天,墙面潮湿、地面渗水。冬天冷夏天热,苦不堪言。由于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和妻子都得了腰腿疼的毛病。这样的破房子,数量也有限,只有我们十几个老教师能住上,其他近年分配来的十几个大学生只能在校外租房住。这样的情况,不只我们一所学校,有的学校在外租房住的年轻教师多达二三十位。我们也向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反映,但答复都差不多,即政府没有这项资金,让学校自行解决。可学校又无力解决,我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现在50岁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转正,就在家门口的小学教书,吃住在家里,无需学校安排住宿。可这样的教师大多到了退休的年龄,五年后,农村小学的教师将绝大多数变成师范院校毕业分配下来的大学生。尽管他们有住房公积金,但在乡村没有商品房,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房子。偏僻的小村子连租房都困难,难道要让以后的新教师从家里把房子带过来吗?
记者经调查发现,国家住房政策调整以后,学校不再建教师福利房,农村教师大部分在镇以下的学校工作,在农村没田没地,在学校也没有固定住房。由于工作面临时常调动,从一个村调到另一个村,或者跨镇调动,因此,有的老师工作几十年以后依然居无定所。
一些年轻的乡村教师更是“蜗居”一族,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或者在外面租房子住。尽管有的乡镇学校为了照顾外地老师,在政策上做了一些倾斜,给予每个月几百元的住房补贴,以支付年轻教师在学校外租个单间,但这一政策也仅仅在极少数财政状况好的地区才有。
一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话很有代表性,“刚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资每个月才1000多元,扣除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后就更少了,如果再拿出几百元来租房,维持生活都变得困难。而县以下的中小学还没有住房公积金,按照现在的住房政策和市场价格,他们不仅现在买不起房,将来也很难奢望买得起。目前这种状况短期内还不可能有太大改观。”
无奈的原因 心有余而力不足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