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11月8日,华夏基金股权第二次挂牌交易成功,中信证券转让的5份共计51%的股权最终落定。
这场拖延长达三年,进入实质挂牌转让程序后仍一波三折的股权转让,使得华夏基金近两年时间被禁发新基金,只能“坐看云起”。
然而中信证券在这场“拖延战”却成为大赢家,随着华夏基金价值的水涨,中信证券此次通过出售股权再加上历年来的分红,已经从华夏基金上获得超过115亿元(未扣除股权转让税费)的投资回报。
5年投资获百亿回报
此次华夏基金股权转让对价总计83.44亿元,相对于此前中信证券给出的资产评估价值75.63亿元溢价了10%。
在受让股权的五家机构中,国资的四家企业所支付的对价等额,分别对每1%股份支付1.6亿元,而外资的加拿大鲍尔集团所接盘的10%股权则略有提价,以17.84亿元取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以此次交易价格计算,华夏基金目前市场价值高达170亿元。这距离5年前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股权时的价格已经增加将近16倍。
根据中信证券披露的信息,从2006年到2007年,中信证券陆续完成了对华夏基金的全部股权收购,共支付收购款9.4亿元。加之对中信基金(后与华夏基金合并)的出资和收购股权共计1.6亿元。中信证券对于华夏基金的投资资金总共为11亿元。
中信证券入主华夏基金正逢中国A股市场的大牛市,华夏基金规模急剧扩张,其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登顶基金行业。
而除了股权升值带来的巨额收益,华夏基金还堪称“红利奶牛”,其5年来对中信证券的分红之巨也在行业内绝无仅有。这或许也是中信证券为何拖延三年,迟迟不愿出售华夏基金股权的原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了历年中信证券公告华夏基金分红金额,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华夏基金共为中信证券贡献红利约32亿元,其中不包括中信基金未合并入华夏基金前贡献的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股权出售的势在必行,中信证券2009、2010年度从华夏基金获得的分红占到五年来华夏基金分红总额的58%。
华夏基金公司2010年年报显示,华夏基金股东会批准将公司截至2009年底的可供分配利润全额分配给中信证券,金额高达11.52亿元。
在今年6月,华夏基金向中信证券分配2010年度红利,派发现金红利6.967亿元——仍是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全部。
为了应付对中信证券的大额分红,华夏基金近年来不断赎回自有资金自购的基金产品。而中信证券此次通过出售股权再加上历年来的分红,已经从华夏基金上获得超过115亿元 (未扣除股权转让税费)的投资回报。
股权结构确保控制权
未来,中信证券仍然居于华夏基金第一大股东地位,手握49%股权。余下5个小股东各持有10%、11%不等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到,此次华夏股权分割出让的方案,也是饱含中信证券“深意”。纵观基金行业,极少出现华夏基金此种股权结构模式:大股东一股独大,小股东众多且股份分割细微。这样的股权结构也保证了中信证券在华夏基金的话语权和控制地位。同时,对股权接盘方资格的不同限定标准,也使得小股东结构多样化,并以实业背景为主。
在第二次挂牌后,华夏基金最后两份各10%的股权最终由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在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摘牌而收入囊中。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