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1911-2011,中国教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来谁为中国教育谱写了历史难以磨灭的华章?谁吹响了中国教育事业前进的号角……作为媒体,我们选择了回望历史的路径,我们力图冷静、温和,和读者一起重回历史深处,共同感悟百年来教育发展的脉络。
为此,网易教育特遴选百年来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十位大师,为网友展开一幅人物画卷。11月起,网易教育将陆续推出蔡元培、梅贻琦、晏阳初、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十位教育大师专题,集中展示百年来中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变革。敬请关注。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他的礼帽,向这些杂工们鞠躬回礼。在场的许多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
改革北大旧俗从对杂工鞠躬开始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刚刚上任的蔡元培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开风气之先,使得这所声名狼藉的国立大学焕发生机。此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工友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他的这一行为,是对北大官气的一个反拨,是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他首先从自己做起。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他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
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晋升的一个途径了。
北大灵魂再塑: “兼容并包” “和而不同”
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在他执掌北大的时代,差不多实现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
蒋梦麟先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当然,自由是有限定的,即:“自由”是学术研究的自由。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张假借学术的名义,作任何违背真理的宣传,不只是不主张,而且反对。”
1916年隆冬的一天,当刚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向23岁的梁漱溟表达邀请他到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的想法时,梁漱溟说:“我才疏学浅,蔡先生美意委我重任,我怕但不起这副担子。论学历,我只是顺天中学堂的毕业生;论学问,我仅仅是近几年埋头自学,略知佛学一二,并不精通印度哲学。”
蔡元培说:“我的看法是,一座大学,学生自然是来深造的,先生又何尝不是来深造的呢?对一个大学教师的要求,要讲学历、资历,也要讲学问、本领,更重要的是真学问,真本领!全而专,固然好;不全而有一技之专,在一个方面有真学问、真本领,为何不可在这个方面为人师?不会还可以再学,再深造嘛!”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