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户在晾晒衣服,过道里能够透进一些阳光。图/新华社
在安徽省合肥市东一环边,有一座高度超过20米的巨大水泥罐,它静静地矗立着,与周围那些拔地而起的商品房、办公楼和星级酒店相比,显得陈旧而格格不入。
这个水泥罐的底层和周围,住着50多户人家。他们多是原安徽省水泥制品厂的下岗职工,从2002年开始,这些被时代遗忘的产业工人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
他们活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十年间,“黑、挤、潮、脏、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代名词,多数没有固定职业,没有稳定收入,靠打零工、做环卫工、替人开出租车等为生。
面对这个城市超过6000元的住宅平均价格,从水泥罐底下搬出去,住上明亮的房子,对于工人们来说,几成空想。
有人用五个字总结与水泥罐为邻的生活:黑,挤,潮,脏,臭。
对于这儿的人来说,阳光是绝对的奢侈品。
如果不开灯,屋子里就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打开灯,就是白天。关上灯,就是晚上。所以居民汤安国和邻居们一个共同的习惯动作就是“进屋就开灯”。
天气好的时候,一天里会有两三个小时的阳光,从水泥罐壁的开口处和入口处照进来,在家门口处停下,永远不会照到屋里。
在这个巨大的水泥罐子下,12间平房分为三排,左右各一排,中间一排由两间房子并排,每个房间的面积不到20平米。中间并排最靠里的其中一间,就是汤安国的家。
这里处于一环内,是合肥市的市中心。长江东大街和东一环这两条城市繁华路段,将水泥罐周边的住户围在中间。
多年以来,水泥罐周边的棚户区和老工厂一个接一个的消失,崭新的住宅小区、商务楼和星级酒店拔地而起。水泥罐和周围的平房被高楼大厦所淹没,毫无改变。
汤安国和邻居们出门走到东一环,只需要3分钟,打车去合肥最繁华的淮河路步行街,也仅需要15分钟左右。可是很少有出租车司机知道这一个水泥罐的存在,更不会有人知道罐子底下和周围,住了五十多户人家。
刚搬进去的时候,墙壁上的水泥还没有完全干透。“一进屋,一股凉气从脚底升起来,浑身一激灵。”汤安国说,“潮得要命,开灯也没有用,不像阳光那样能蒸发(湿气)。”
夏天的时候,墙上能渗出水来。除了开风扇,有的邻居还买来布,贴在墙上挡挡潮,结果有的布上都发霉长毛了。年纪大的人就在已经快半米高的床腿上,再塞上一块砖头垫一下。
到了冬天,所有屋子里没有暖气,可是绝大部分人都不舍得用电暖气。
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人说:“夏天不透风,开风扇也没有用,冬天好一点,在屋里给孩子多穿几层衣服,也暖和点。”
对于汤安国和邻居们来说,用电暖气太耗电,这是一笔他们必须在意的开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固定工作,有干环卫工的,有贴广告的,有卖衣服的,还有到小餐馆里刷碗的,像汤安国这样给人开出租车的,就算是比较好的工作了。
在邻居的玩笑话里,汤安国的房子,算是这一片住房中的“豪宅”。
这座面积30平米的“豪宅”,其基本构造是:进门一个大约6平米左右的厅,枣红色的饭桌、木头沙发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再往里是8平米左右的卧室,旁边是一个稍小一点的卧室,与小卧室一墙之隔,厨房和厕所占据着不到7平米的面积。
其实,邻居家房子的构造和面积几乎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汤家有一个面积2平米左右的独立蹲式厕所,这是汤家被戏称为“豪宅”的全部理由。
除了汤安国家,其余的住户要共用一个简易厕所。这个搭建在水泥罐角落里的厕所,只是顶部盖着几张变了颜色的石棉瓦。
回复该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