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报道:又近年末,有人正准备着离开校园,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有人筹谋着拿好年终奖就跳槽。面对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你最看重的是什么?薪酬?社会地位?职业光环?抑或别的什么?
【事件回放】
医生、教师、律师、会计师这些被老一辈人视为非常光荣的职业,在今天已经不是那么热门,有些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荣誉感变得淡漠。相反的,销售、金融这些过去被社会认为略显“浮躁”的职业,正在被很多人追捧。
小杨目前正在紧张地备战会计师资格考试。单位的老会计曾告诉她,会计是一个单位经济命脉的管理者,能做会计是一件责任重大、非常光荣的事。小杨私下坦言,自己从事这个职业,从来不是因为觉得做会计很光荣。“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做会计工作稳定,而且也相对轻松。我考会计师就是因为这个。” (来源 桂林日报)
A、评判“拜金”行为 别只用道德这把尺
职业观念的变化一直发生着,从古至今,工作的变化一直围绕着我们,原始社会,男性打猎,女性采野果并抚养孩子;到了古代,农民、工匠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视为低等阶层,而政治、音乐、哲学和美学等智力和文化追求则主要是高等阶层的事。
当代的两个变化影响着工作的变化:一是收入、才干和能力变得比曾经几乎是决定因素的社会地位更为重要。过去,人们一说到某个人的工作就会想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如何。现在我们一提到某个人的工作,就会想到他们的收入和能耐。二是工作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工作者和机器的活动整合成了高效的生产。以前的医生,必须积累很多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医生,往往知识渊博。而那些年纪轻轻就能坐诊看病的医生,也往往是那种从小就特别优秀和聪明的。但是现在,往往脱离了机器的检测基本上干不了工作,每次看病,和医生接触的时间不及与各种检测仪器接触的时间多。医生这个职业的光环自然就褪色了。
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都会剧烈地影响着工作者,迫使人们调整和适应这些变化。很多时候人们意识不到这些变化,直到它们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这种变化已经变成了一种现实——如我们可以选择工作的范围在变化,工作的薪酬稳定性在变化。以教师为例,以前教师旱涝保收,寒暑假可以休息,现在教师和很多职业一样也是签合同的,合同期满不再续签的情况并不罕见,而令人羡慕的寒暑假很大程度上也并不任由自己支配。
B、光环的变化折射人们内心需求
光环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去剖析可以理解为人们看重的工作价值。随着工作的变迁,也随着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产生了发展性的需要,人们对于工作看重的部分也在发生变化。在经济巨大变革导致缺乏安全感的时代,那些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旱涝保收的工作就会具有吸引人的光环,比如公务员等。在看重资历、看重社会地位、看重外在评价的社会中,那些随着时间能不断积累资历的工作就变得很有光环,比如会计师、律师等。
现在的人们看重工作的什么呢?答案似乎是多元的。一部分人在追求金钱的积累和成功,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那些能赚很多钱,能在竞争压力中获得成功的工作自然就有了光环,比如金融业和销售等。但是也有一部分在思考着人的幸福感和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发现随着金钱的累积,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时候,反而变得更不幸福了。
长期的咨询个案中,廖丽娟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十年前来找我进行职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很大比例是如何找到高薪的工作,如何追求成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困惑挣扎;现在我接触到的来访者,有很大比例的人更注重对工作意义的思考,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以及不断追求一种平静和幸福的努力。”
回复该发言
职业观念嬗变: 医生教师光环渐淡 金融业受追捧
2 回复:职业观念嬗变: 医生教师光环渐淡 金融业受追捧
Tziiny92011-12-08 19:50:20 发表
人们开始希望能在工作中成长,能更好地控制生活和工作的节奏,更看重家庭和个人时间,也更追求生命的意义感,于是,在这样的想法和追求的推动下,那些能帮助我们寻找到积极、幸福和有意义的工作就具有了光环,比如志愿者工作等。廖丽娟说:“光环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追求工作的意义,分析人们对于光环追求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的东西,那就是人们越来越看重工作的意义,越来越看重个人的成长,越来越看重家庭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越来越放下外在的所谓光环,如资历、金钱,而看到了内心对于幸福和平静的追求。”
C、专家提醒
- 别让他人的评价左右你的职业认同感
又一轮求职大军即将从校园走向社会。孙嘉仪提醒说,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满怀憧憬,但真的走上岗位,却没干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现实和想象差距太远,他们没有自我认同,却渴望着社会认同。“他们原来的职业‘认同’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存在严重的误区。这样的认同非常脆弱,很快就没了归属感。要知道,一个人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越是理解得透彻,并且感觉这是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那么他的职场耐受性就越好。”想一想你是常对自己说:“我能这样一直干下去就好了。”还是会问自己:“难道我就要这样一直干下去吗?”
- “单一化”让孩子找不到工作的意义
也有不少家庭条件优越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曾有年轻的来访者问廖丽娟:“老师,我爸爸妈妈已经帮我买好房子和车子了,然后我就不知道自己每天工作是为了什么了。看到很多人为了升级奔波,其实我很羡慕,至少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意义,而我没有找到。”
廖丽娟坦言,近年来,有着此类困惑的来访者很多。“他们都在思考工作的意义却无从寻找。主要是因为在形成工作态度的年龄阶段,父母、老师用功课把他们单一化了,结果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发现这样单一化的追求完全满足不了他们。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能从培养成长需要慢慢入手,激发更积极的工作意义。”
◎ 采 访:朱 砂
◎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孙嘉仪 知音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师
回复该发言
C、专家提醒
- 别让他人的评价左右你的职业认同感
又一轮求职大军即将从校园走向社会。孙嘉仪提醒说,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满怀憧憬,但真的走上岗位,却没干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现实和想象差距太远,他们没有自我认同,却渴望着社会认同。“他们原来的职业‘认同’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存在严重的误区。这样的认同非常脆弱,很快就没了归属感。要知道,一个人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越是理解得透彻,并且感觉这是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那么他的职场耐受性就越好。”想一想你是常对自己说:“我能这样一直干下去就好了。”还是会问自己:“难道我就要这样一直干下去吗?”
- “单一化”让孩子找不到工作的意义
也有不少家庭条件优越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曾有年轻的来访者问廖丽娟:“老师,我爸爸妈妈已经帮我买好房子和车子了,然后我就不知道自己每天工作是为了什么了。看到很多人为了升级奔波,其实我很羡慕,至少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意义,而我没有找到。”
廖丽娟坦言,近年来,有着此类困惑的来访者很多。“他们都在思考工作的意义却无从寻找。主要是因为在形成工作态度的年龄阶段,父母、老师用功课把他们单一化了,结果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发现这样单一化的追求完全满足不了他们。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只能从培养成长需要慢慢入手,激发更积极的工作意义。”
◎ 采 访:朱 砂
◎ 专家支持: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孙嘉仪 知音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师
回复该发言
共有2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