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恐慌卷土重来

3月1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航拍照。3月11日的地震和海啸导致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很多环保行动天生就将矛头指向核能,但随着气候变化成为一个更加紧迫的威胁,即使态度最坚决的环保人士也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对核电站的下意识敌意。目前,只有核电站能够提供具有工程规模的零碳电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役中,核能越发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武器。
然而,随着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一切发生改变。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熔毁事故,成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最为严重的核灾难。这起核事故的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但对核工业的影响则立即显现出来并带有破坏性。福岛核灾难发生后,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宣布大幅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就这样,核能再度成为环保人士眼中一种非常可怕的能源。
2.美共和党盛行气候变化怀疑论

10月18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辩论前拍摄的合影。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一位候选人曾表示相信全球气候变暖,当选后将制定计划,设定碳排放上限。这位候选人就是共和党的约翰·麦凯恩。当时,无论是麦凯恩还是奥巴马都表示相信气候科学,当选后推行相关政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现在的美国共和党盛行气候变化怀疑论,在撒哈拉沙漠找到冰山恐怕也要比找到一位相信气候科学的共和党候选人容易得多。在美国,气候变化成为一个政治色彩更为浓烈的问题,两党之间存在很大分歧。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行动,遏制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3.美大力遏制传统空气污染物

美国犹他州的一条高速路。
2011年,遏制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遭受重创,美国的碳排放已经创下历史纪录。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遏制煤烟、烟灰、二氧化硫等传统空气污染物方面,奥巴马政府还是采取了有效的举措。由入围时代百大人物的利萨·杰克逊领导的美国环境保护局推出了针对发电厂和工业设施的新规定,遏制烟雾和空气污染,改善公众健康。
此外,塞拉俱乐部也从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手中接过5000万美元捐助资金,用于向煤电厂施压,减少污染物排放。煤炭是碳的主要来源。除了碳外,煤电厂烟囱中排出的废气还包括其他污染物,不仅破坏空气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公众健康。拿煤电厂开刀能够减少碳排放,进而遏制气候变化。
4.联邦不给力 地方很积极

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煤电厂。
回复该发言